第T04: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7月3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次产业的六大关键词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的六次产业化,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各方力量、多种要素的融合促进。

  关键词一:新农人

  相对于传统农业,六次产业是全新的业态,其对思维、理念、技术、流通等方面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传统农民的想象极限。

  一种新业态,必然需要一群新人来支撑其起步、发展。或者反过来说,是一群拥有新思维、新理念,能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的人,从零开始慢慢构建出了一种新产业的基本形态。

  我们将所有正以实际行动参与革新中国农业形态、增加中国农业价值、守护中国农业文化、提升中国农业地位的农业相关从业者,都宽泛地称为新农人。无论他们身份背景如何、原本从事何种行业职业,他们都是从这个时代中自发涌现出的新型农民,是推动传统农业升级进化的主力军。关注六次产业,必须关注新农人。

  这两三年来,全国各地正纷纷涌现各种新农人联谊合作组织,他们热情高涨,身份认同感强,热衷于举办各种沙龙、论坛、考察、项目对接等主题活动。随着新农人人数的迅速扩大,这个群体在社会上已逐渐崭露头角、渐成声势。

  关键词二:金融资本

  中国农业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完成蜕变并做大、升级到“大农业”,必须有资本的支持。地域经济带与产业集群由国家资本支持,企业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民间资本的支撑,新农人的情怀落地、创意实现需要风投或基金的青睐,农民合作社组织的构建与运转需要大笔资金作为燃油……农业相关的金融产业,这两年正飞速发展,农业金融、农业资本正在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概念。

  而外资与中资在我国农业相关产业中的竞争正在加剧。美国PIC、美国深蓝集团、美国艾格菲国际集团、荷兰TOPIGS、加拿大海波尔集团……纷纷在中国各地投资布点,抢占产业高地。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15年保护期渐近结束,发生在中国农业版图上的资本战争必将日趋激烈。在中国农业谋求一二三产融合、实现结构性调整升级的过程中,资本的背景将是很重要的潜在影响因素。

  关键词三:龙头企业

  一片区域中,六次产业的起步,往往需要一个强大核心的牵引和带动。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充分发挥四种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其中,龙头企业是辐射面最广、带动作用最直接的。

  龙头企业由于在资源配置、生产组织、产品销售、衍生品筛选、利益分配等环节上的强势高效,能够克服自发市场调节的弊端,快速牵引起当地六次产业所需的各种要素进入有序运作,并快速凝聚形成六次产业的基本形态。但也由于它的强势,会使形成的六次产业业态失去多样性和内生活力,并拒绝农户的话语权,与六次产业的根本宗旨相冲突。

  如何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抑制其负面影响,是各地六次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四:互联网+

  这个概念最先由国家领导人提出,迅速成为当今时代最热词汇之一。它意味着,传统行业融合最新要素之后,会从结构到形态及价值观彻底发生裂变式的创新革命.摧枯拉朽地开拓出巨量全新的发展空间与维度,创造出无限新形式、新业态。

  对于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方式,究竟应该是互联网+农业,还是农业+互联网,目前还有争论。但智慧农业、农业电商等新概念、新事物的突然流行,已经表明了大众的态度与认识,而农业电商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六次产业”的代表形态。

  无论它会搅起多少泡沫,它都是时代和行业最大的主题之一。六次产业化,必然融入互联网。

  关键词五:土地流转

  农业最敏感的神经,就是土地;这根神经近年来受到的最大刺激,就是土地流转。

  六次产业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土地;它在孕育成熟之前最大的胃口所向,就是土地流转。无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化、集约化,还是技术升级应用,或是创造新模式新业态,都是以土地进入流转从而实现集中为前提条件。

  农民最宝贵的财产,就是土地;他们近年来所遭遇的最大困惑与恐慌,就是土地流转。

  全国各地正紧锣密鼓推进的土地确权工作,直接牵动着这个国家总人口中9.4亿人口的心。其间多少矛盾纠葛涌现,多少迷惘彷徨闪灭,多少担忧恐慌挥之不去,多少人将其视为命运的重大转折……“六次产业”这个词语的历史厚度,在此充分显现。

  关键词六:多功能性

  对于一般人来说,六次产业这个概念,面目不清、理解不易,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不知其本质究竟为何。

  其实,六次产业的精神核心有二,一是长产业链,二是农业的多功能性。

  产业链条要长,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环节、尽可能多的岗位,才能创造尽可能多的利益分配机会,这很容易理解。

  而应当注意的是,产业链在长的同时,还要强,不能一掐就断。为此,必须有足够的多样性来支撑。

  六次产业的概念,强调要发扬农业的多种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在中国还要加上一个战略价值。这些价值外在表现出来,就是业态与功能上的多样性,也就是保持产业链稳固的多种支撑。

  推进六次产业化,最易偏执的,是其带动经济的功能;最易遗忘的,就是生态功能和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不同地域的农业,在地理、气候与人文环境间长期发展,往往已经演变出了其各自典型的文化,极其珍贵。同时,农业在民族心理上的烙印,如乡愁、清明、家园、宗族、祭祀……这些意象,更是这个社会的文化根基之一。

  保护这种文化的纯真与多样性,就是保护农业的多种功能,也就是维护农业作为社会结构基础的弹性和缓冲空间,这也都是我国发展六次产业的题中之义。唯有这般山青水碧、可为归宿的六次产业,才是现代人真正的期待。农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浦东天地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B01版:村事
   第B02版:乡里乡亲过日子
   第B03版:村里来了大学生
   第B04版:村干部的田坎情
   第T01版:大参考
   第T02版:言论
   第T03版:现象
   第T04版:聚焦
   第T06版:记忆
   第T07版:趋势
   第T08版:视觉
看“六次产业”如何增值现代农业
六次产业的六大关键词
六次产业透视
六次产业化下的乡村复兴
六次产业谁得益?
东方城乡报聚焦T04六次产业的六大关键词 2015-07-30 2 2015年07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