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信息化技术
接入农业“地气”
“温湿度是否合适、通风情况是否正常……这些基础信息,我们借助电脑和手机,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在位于宜兴的江苏新坤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杜小坤高兴地介绍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在江苏宜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20余万户农户乐享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全国各地正接入农业的“地气”,成效显著。在江苏,蟹农按按手机键就能遥控自家蟹塘的增氧器和饵料自动投喂机;在吉林,有2/3的农户“试水”农业信息服务,不出村就可获得市场、技术、政策等各类信息服务;在天津,土肥站信息员用手机拨个电话,就能收到被监测田块的土壤墒情和气象信息短信……此类实践不胜枚举。
此次会上发布的《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指出,物联网、移动互联、3S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
专家认为,这些信息技术已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将现代理念、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力突破各种制约因素,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共筑农业信息化成果
推进农业信息化,正成为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必须跨越的门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集约节约耕地和水肥资源,进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打牢硬件基础、提升服务能力。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和“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正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农村网民达到1.56亿,占网民总量的27.6%;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起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在辽宁、吉林等省“12316”热线的年话务量已突破200万人次。
二是政策推动,实践拉动。多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就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探索,并以“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支撑,推动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如在“金农”工程带动下,各级农业部门相继建设并启用大批电子政务系统,有效推动了农业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农业部建成了14个涉及农业生产进度、农产品价格及贸易等方面的大型数据系统,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各省也相应建立了涉及面广、更新及时的农业行业发展数据库,并且初步实现了部省农业数据资源共享。
三是培育典型,示范引领。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相关人士介绍,多年来,各地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中探索和培育了大量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总结、宣传、推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形成“比学赶超帮”的良好氛围。此次会议期间举行的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授牌,就确定了整体推进型、生产应用型、经营应用型、政务应用型、服务创新型、技术创兴型等数十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仅以2012年农业部重点支持江苏等省开展以物联网技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信息化应用示范为例,就推动了各地围绕各自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有效应用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水平仍低
投入严重不足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突出,但仍存在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及行业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
整体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基础条件严重不足,农村电脑普及率低,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成为制约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偏远、贫穷的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领域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和经营环节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于电子政务和信息服务发展。
部分地区认识不到位,投入严重不足。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不少地方农业部门对信息技术缺乏必要了解,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农业信息化缺乏持续发展的支撑和系统推进;生产经营主体的投入能力弱,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采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指出,全国上下尚未形成一盘棋,缺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整体效益不明显;标准建设滞后、共享仍不到位、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不系统,农业信息化产业体系远未建立。同时,既懂农业又懂信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低成本、与农艺结合紧密的信息技术的设备研发滞后。
[链接]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刚刚召开的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信息服务灵活便捷的目标,提出了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十项重点任务。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已成为广泛共识。
近年来,伴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3S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现代农业已经驶入了信息化的快车道。传统农业和万里之外的卫星遥控相连,分散的小农户通过宽带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对接,全国各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向农民生活延伸,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群体,信息化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现代农业的倍增效益已经凸显。
如今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扎实推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既是国家“四化同步”的战略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举措。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深,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约束。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扎实推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我国农业突破约束、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