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服务社员
合作社党支部通过“田间教室”的建设,安装“农民网络学习终端”、“党员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将专家授课与田间指导充分结合,使农民能深刻直观地了解和掌握青扁豆的种植知识,切实掌握各类先进技术,使青扁豆由数量型生产转向质量型生产,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通过“农民书屋”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大量专业农业书籍、光碟、杂志、报纸等,通过“农民信息一点通”、“惠农通”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为农户提供生产、价格、天气预报等各类农业信息。通过建立“农产品结算中心”,提升社员农产品销售款结算效率,增强资金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司磅效率较之前提升2/3,还积极为农民打造可以“天天分红”、“天天领工资”的农产品银行。
科技兴社,党员领先
合作社党员通过“三先”工作法,即“先学、先试、先行”:新技术党员先学、新品种党员先试、新市场党员先闯,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合作社党支部以市、区农技推广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为技术依托,积极探索青扁豆高效生产新技术、青扁豆与高产水稻、优质草莓的轮作、套作技术等,提升青扁豆产业的科技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2012年青扁豆与草莓的套作技术可增加每亩净收入约6000元。不断对青扁豆新品种进行选育、提纯复壮及试种,通过党员先行试种,对新品种的种植技术、特性、商品性有所把握后,再向社员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合作社派出党员骨干到上海市区和华东及其他省市开拓市场,并采取上门定点收购的办法解决广大农户的产品运输问题,还研发了产品新包装,帮助社员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促进增收,维护权益
通过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合作社更好地发挥在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组织化方面的带动作用。如:通过提供收购、分拣、包装等新增农民能够胜任的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用工高峰时合作社每天吸收400多人参与产业服务;还通过租用农民暂时不住的农宅设立临时收购点,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2012年一些青扁豆种植能手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同时,合作社党支部指导合作社经营管理始终做到“五个不”:一是助推合作社发展不搞命令式,二是入社、退社不违背农户意愿,三是收购农户产品不低于市场价格,四是包装、宣传费用不向农户摊派,五是市场发生变化不撕毁与农户的合约。通过“五个不”,确保合作社在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农民的钱袋子。
回馈社会,提升形象
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发展为了社员,发展依靠社员,发展的成果与农民社员共享”的理念,真诚服务群众、真心回报社会,提升合作社的社会形象,提振农民社员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近年来,党支部指导合作社成立了浦东新区首家农村残疾人就业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多种岗位,累计已与29名残疾人签订了劳动合同,扶持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应得的报酬,过上正常的生活,合作社由此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及周边群众的敬重。2010年,在泥城镇党委的动员组织下,合作社党支部积极参与泥城镇党委组织的“春风关爱”活动,先后与4名特困户形成了结对帮扶关系,社内党员经常与结对对象家庭进行联系和慰问,及时帮助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让他们“少了一分忧心、多了一份开心”。由此,广大社员为党组织的这些“民心举措”感到无比自豪,一些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也萌发了加入这一组织的冲动,觉得跟着这一合作经济组织走有奔头,党组织引领农民群众走合作经济组织、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凝聚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