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基础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作为一个在新领域新组建的党支部,要使其正常行使职责,取得工作实效,必须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是加强党支部“五个有”建设。按照有办公场所、有制度建设、有党务公开栏、有工作台账、有活动阵地的要求,辟出专区设置党支部办公室、活动室,制作集合作社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支部职责、党员承诺为一体的党务公开栏,并建立党支部工作台账。二是着力建章立制,健全工作制度。合作社党支部统一建立和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坚持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党员学习教育或技能培训,如在宅基开设讲堂、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党支部与理事会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合作社发展事宜,实现党建社建共建;建立示范激励制度,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结对帮扶等活动,每年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三是建立依法监督制度,党支部会同理事会、监事会,对合作社的生产和经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引导,使合作社走上规范发展轨道。
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引领作用
合作社党支部结合村党总支的党建部署及自身的行业特点,以提供优质农业服务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合作社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引入“设岗定责”制度。根据支部设岗、党员认岗、支部议岗、公示明岗等四个程序,社内9名党员认领了农机推广、植保统防等7个岗位,认岗率为100%。管理中党支部注重制度管人,履岗前实行党员承诺制度,履岗中实行党员述职制度,履岗后实行考评奖励制度,使设岗定责开展得有扎实有效。如合作社党员仇奎林,认领的是植保统防岗,他在2012年三夏稻飞虱严重侵袭稻田期间,主动巡察稻田,昼夜不停地对有问题的稻田进行补防,保障水稻的良好长势,被评为“党员示范岗”。二是开展党员联系帮扶活动。联系帮扶分为实践帮扶和理论帮扶。实践帮扶是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即每名党员联系3名社员对种植户进行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尤其是在育苗、虫害、施肥、收割等水稻种植的几个关键阶段,“党员+社员”的指导小组会在田间地头巡视,直接指导种植户如何选种子、喷洒何种药水、何时施肥等,帮助种植户科学种植,提高产量。理论帮扶是课堂的培训辅导,邀请农业专家到合作社针对性地为种植户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农户的种植水稻理论水平。此外,在村党总支的指导下,合作社党支部建立党员示范种植基地,从水稻的育秧、插秧、施肥、防治等各个环节,由党员骨干在田间地头为社员、农户进行“手把手”示范讲解。
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规范运行
为保障合作社股东及涉及流转土地农户的利益,党支部指导合作社成立了监事会。监事会成员由6名股东及社员组成,通过股东及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对财务收支、理事会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对存有异议的账目与事项要求理事会进行解释与整改。合作社党支部日常指导监事会开展工作,要求监事会做好各类种植补贴、水稻种植面积的公示,保障社员的知情权,提高社员对合作社的信任度。如2012年的重阳节,经合作社党支部、理事会商议,开展了一次惠民实事工程——向60周岁以上土地流转老人发放福利。在实施过程中党支部又指导监事会提出:有利于提高合作社形象的惠民实事要阳光操作,将好事做好,要向公众公示账目和受众名单,以赢得群众与社员的信任和好评。在监事会的督促下,理事会按照要求将10万余元款项及500余名受惠人员名单在合作社公开栏中进行了公示。2013年4月底,合作社根据自身财力,再次向老人发放10万余元的福利,给社员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真正让社员农户信任合作社、支持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