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政协委员组织文化专题年末视察,认为本市已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的顺利完工,特别是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竣工开幕,标志着上海的艺术博物馆系列基本形成完整的格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建设也不断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已达295万平方米,已有237个公共图书馆、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00家东方社区信息苑、1616家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村或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基本建成。
“15分钟文化圈”建成,表明上海文化惠民的实绩,距市民家庭15分钟路程内,就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种公共文化场所,这是沪上建造文化民生设施的喜人业绩。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有114家博物馆、32家美术馆、19个工人文化宫、36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上百个文化活动广场,在全国率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193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1513个农家书屋,“5个东方系列”文化资源配送系统惠及百姓,“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使市民群众文化活动热情高涨、形式多样,去年全市群文活动将近40万场,参与人次逾2500万。
上海瞄准建设全国一流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和硬件支撑,面对2000多万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继续提升15分钟文化圈的内涵,全面体现文化圈的绩效,更加细致落实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的吸引力、文化产品的有效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在更加贴近上海市民生活、更加贴近百姓实际,追求公共文化普惠性大众化的具体效果,落地公共文化活动实际运作的政策扶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项目安排和实际效果上下功夫。
提升15分钟文化圈内涵,一定要在公益性上下功夫,坚持以文化公共性、公益性、普惠性、民生性和服务性为前提,满足广大市民,尤其是申城弱势群体,外来务工者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基本文化需求,特别是上海已经建成的中华艺术宫、文化广场、上海博物馆等具有地标性、示范性、经典性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常态化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品质。要把考核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作为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落实每个市民的文化权益,比如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面积,依据社区居民人数、作为配套性的设施来核定建造面积;政府每年安排文化的财政经费,一定要考核文化设施运营中参与活动的市民人数,以此来衡量文化设施和运作机构,不断完善文化服务的质量,丰富活动内容和提升档次,努力在举办活动、展示展览、培训比赛中,优化内容形式,吸引更多市民百姓走进来接受文化的浸润,满足心灵慰藉,推动和谐家园精神。
提升15分钟文化圈内涵,一定要完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社区文化中心当中的便民、利民措施,落实均衡服务体系和免费开放长效机制,加强设施配套,丰富内容供给,提升服务能级,创新具有上海特点的公益性服务主打品牌,根据市民文化活动求新求异的特点,研究如何提高群众文化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积极打造“一区一品”、特色团队、社区文化品牌项目,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突破,营造社区文化新人新作品新团队拓颖而出的崭新局面,组织文化指导员的辅导培训和专业文艺院团的现场指导,研究怎么样把现有的公益性演出,延伸到基层社区和市民群体、抑或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平台,组织广大市民参加,还有各种高雅艺术普及性的讲座、竞赛和推广活动,怎么样来覆盖更多的市民群众,要研究博物馆、美术馆贴近市民服务的创新机制,发挥这些文化场所全新的运营方式和文化服务形式;如何运用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与调控引导职能,在市民公益性文化当中有更大作为,发挥好政府文化资源集聚、文化要素配置、文化产品展示的作用,让市民在上海这个城市当中,得到比其他城市更多优越的文化成果体验。
提升15分钟文化圈内涵,还一定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财政投入财政力度,确立文化需要不断投入和培育的理念,探索建立文化投入与经济等领域投入同步考量与增长机制,努力为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经费保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研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地位保障、实现由虚位向实位、软位向硬位、弱位向强位转变提供支持平台。
所有的文化活动和样式,都需要不断积淀和与时俱进发展,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也需要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才能跟得上申城市民的需求步伐,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