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十八大,又一次明确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胡锦涛同志报告中明确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通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总书记报告提出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位要求,时时刻刻都要作为文化建设的标准和追求目标。报告突出了文化民生要求,明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方向、创作、重点工程、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强调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上海作为全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在全面落实十八大各项目标任务中,文化建设也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已经取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面前,站高看远,以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要求,落实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崇高追求,创作更多引领社会风尚,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扩大优秀作品的传播范围,生产优秀文艺作品来鼓舞更多的人们,用文化建设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以无愧全国文化重镇的称号和历史渊源,深厚城市作为。
文化作为市民精神家园的载体,在申城“四个中心”建设中,要更加深化文化惠民的各项措施,瞄准建设全国一流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已建成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面对2000多万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继续提升、深化15分钟文化圈的内涵,全面体现文化圈的绩效,更加细致落实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的吸引力、文化产品的有效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在更加贴近上海市民生活、更加贴近百姓实际,追求公共文化普惠性大众化的具体效果,落实公共文化活动实际运作的政策扶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项目安排和实际效果上下功夫;坚持以文化公共性、公益性、普惠性、民生性和服务性为前提,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基本文化需求,特别是上海已经建成的中华艺术宫、文化广场、上海博物馆等具有地标性、示范性、经典性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常态化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品质,把考核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作为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落实每个市民的文化权益,比如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面积,依据社区居民人数、作为配套性的设施来核定建造面积;政府每年安排文化的财政经费,一定要考核文化设施运营中参与活动的市民人数,以此来衡量文化设施和运作机构,不断完善文化服务的质量,丰富活动内容和提升档次,努力在举办活动、展示展览、培训比赛中,优化内容形式,吸引更多市民百姓走进来接受文化的浸润,满足心灵慰藉,推动和谐家园精神,发挥好政府文化资源集聚、文化要素配置、文化产品展示的作用,让市民在上海这个城市当中,得到比其他城市更多优越的文化成果体验。
十八大再一次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上海的文化建设,无论是文艺创作、文化活动、还是文化惠民和文化效应上,都理应更加努力前行、不断突破,高歌奋进,创造佳绩,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的跨越,为建设强国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