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惠芳今年57岁,12年村主任、17年村支书的村官经历。用她的话说,除了会计没做过外,村里大大小小的活她都干过,这些都为她如今打造出强村富民的村级经济引擎积累了宝贵的“资本”。
申惠芳告诉记者,她目前最缺的似乎并不是精力,而是时间。为了尽可能抓住时间,每次外出路上电话办公已成了她的一种习惯,被她视作24小时外的第“25小时”。前一阵子,村里的“超大农业”食用菌企业工厂化生产二期合作开发项目刚一上马,申惠芳便又迅即将目光转向了三期合作项目的深加工开发上。为了这一项目能早日投产,她在赴台湾考察9天中,连一个景点都没去光顾,把精力与时间全部用在了台湾食用菌生产工艺及产品深加工的学习考察之中。黑木耳通过粉碎加工后可制成早餐营养食品,许多菌菇通过深加工可以生产出系列休闲食品……顺着这些食用菌生产工艺思路,申惠芳回到村里后,正着手准备通过开发食用菌深加工三期合作项目,打造一个国际出口市场,承接更多国内外长期订单,为村民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造就更多农业工人。与此同时,与宝山顾村公园遥相呼应,打造一个牡丹园的新开发项目也已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申惠芳对此称,顾村公园有樱花、荷花,天平村将以国花牡丹相对应,建成后的牡丹园一定能成为天平村打造的又一张对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新名片。
申惠芳是天平村人,她生于斯、长于斯,不仅对天平村了如指掌,与父老乡亲感情很深。1995年,时年40岁的申惠芳走马上任后,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所要面对的是啥,也很能读懂村民们此时眼神中所流露出来的那份迫切期待。由于天平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全村2800亩耕地常年以种粮为主,农民们曾一度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0元。滞后的发展,让这个全镇“最大个村”一度穷得直不起腰。如何才能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如何才能让乡亲们能脱贫致富过上富裕日子?申惠芳为此辗转难眠。她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对老百姓的耕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即通过村合作农场规模经营,对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进行结构调整,引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作物,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乡亲们的支持下,申惠芳开始走出了她书记上任后的第一步棋:引领大伙从外地引种银杏树,同时套种一些西甜瓜。经过三年实践,申惠芳发现银杏生长周期较长,效益产出比较慢,又立马改种水果,在千亩果园中种下了梨、桃子、葡萄、柿子、柑橘等多种经济作物,之后又陆续加种了四川猕猴桃与陕西冬枣等经济价值高、市场走俏的新品种,并通过运用嫁接技术与聘请行家对水果进行品种改良,用高品质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提升经济效益。
申惠芳说,天平村的水果种植成效喜人。其中,甜度高、水分足、口感脆的冬枣在市场上十分走俏。还有从四川引种的红心猕猴桃,由于质量能与进口猕猴桃相媲美,性价比高,市场销售也很不错。因此,今年又扩种了60亩,使猕猴桃成为村民手中的一棵“摇钱树”。其实,得益于农业结构调整,因此从2000年起,天平村的集体经济即已开始渐渐呈现回暖复苏态势。村合作农场中开始有了像样的粮食区、蔬菜区、林果区、养殖区、苗木区、花卉区,建有花卉种植基地、观赏鱼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还有万头供港猪场及奶牛场等,逐步形成了农林牧渔等种养结合的多种经营格局,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向多元经济发展的大踏步跨越,让乡亲们看到了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种种可喜变化。面对成功,申惠芳并没有沾沾自喜。于是,申惠芳又乘势而上,把目光聚焦到了振兴村级工业经济的发展之中,并以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抓手,不断加大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村委班子成员在书记申惠芳的引领下,最终,齐心协力将一家原本只有4万多元家底的村办企业,发展成了坐拥4000多万元资产的骨干企业,并先后引进了热处理厂、制冷设备厂、超大农业食用菌有限公司等6家私营及外商独资企业,由此进一步激活了天平村的集体经济资源,使全村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幅度年年保持在了12%~15%左右,农工副经济总值达到3400万元,总利润达800多万元,天平村各项事业及村民福利待遇也因此而逐年增长,使天平村经济实力跃居全镇前三名。
如今,经济快速成长中的天平村,每年的收支都有一本明细账,每个村民都能知晓这其中的账目走向,村务公开深得民心。此外,民生改善也是鼓舞人心,除了有了自己的村办敬老院,入住老人每月还可享有补贴100元,村民合作医疗每人享有补贴250元,60岁以上村民自负医疗费用可由村里全额报销,农业收入的50%可作为村民共享收益被分配到村民的手中,农民退休金已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全村村民就业安置率已达到98%……在这一串串看似简单数据的背后,可谓凝聚了申惠芳身上的那份大智与大爱,彰显出了这位十七大党代表、上海市劳模的高贵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