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视野穿越困惑和质疑的纷纷扰扰,我们蓦然发现,都市和农业、职业和农民、生态和农村的融合生动而和谐,城市和农村、政府和农民的互动需要媒体作为桥梁,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三农”媒体的生存价值和时代责任。
继《东方城乡报》“走村入户访农民”栏目在全市报刊品牌评选中荣获探索创新奖后,市农委官方微博“上海三农”日前又被评为市政务微博工作先进单位,这对奋斗在“三农”宣传岗位上的东报人既是激励,更是鞭策。
有位著名社会学家曾这样表述:在中国,凡是跟“农”字沾边的都是弱势,这自然也包括“三农”媒体。应该承认,这话说得很实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是吗?就群体划分而言,农民的弱势地位不容置疑;就发展水平而言,农村的相对落后众所周知;就经济效益而言,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差距与生俱来。而在上海,这种弱势在媒体竞争日趋残酷和国际大都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双重夹击下,伴随着“上海还有‘三农’吗?”的困惑,“三农”媒体甚至面临存在必要性的质疑。
而当我们的视野穿越困惑和质疑的纷纷扰扰,我们蓦然发现,都市和农业、职业和农民、生态和农村的融合是如此地生动而和谐,城市和农村、政府和农民的互动是如此地需要媒体作为桥梁的参与。通过本报和“上海三农”微博的传播,当寒风和酷暑中菜农的大幅照片引来“农民真辛苦”的感叹时,当沪郊“我喜爱的乡村”的美丽引来无数市民的流连忘返时,当“走村入户访农民”栏目中农民的期盼引来领导批示得以解决时,当“即将消失的农业”的记录引来众多感慨和回忆时,当滞销农产品的信息引来阵阵爱心和善举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身处“弱势”的“三农”媒体的生存价值和时代责任。
我们不回避“弱势”,因为,我们明白,忘记“三农”的弱势,是办好“三农”媒体最大的忌讳。某种意义上,正因为承担着为弱势奔走呼号的使命,才是我们得以获取更大的发展优势和空间。
我们不自甘“弱势”,因为我们明白,要摆脱弱势,必须谋求发展,而谋求发展就必须实现从战略思考到操作模式的转型。在公益性方向下坚守“三农”定位和特色,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全方位地为“三农”服务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
我们不死守“弱势”,因为我们明白,只有接轨高端才是提升三农媒体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三农媒体姓什么,自然姓“农”,但姓“农”并不意味着死守“弱势”。“三农”媒体必须确定并且拥有自己的主流读者,这一主流读者群体的构成除了“脱胎换骨”的新型农民,还应包括:“三农”问题研究者、“三农”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三农”工作的实践者。应该指出的是,确定和拥有“三农”媒体的主流读者和我们既定的“面向农村、服务农业、做农民的朋友”的定位并不矛盾,相反,吸引更多主流读者的注意力,影响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群,就能更有力地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这是最大意义上的最有效地“面向农村、服务农业、做农民的朋友”。
致富路上的农民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需要更多的推介和光顾,现代化前行中的农业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注,这就是虽身处“弱势”,但使命光荣的“三农”媒体的生存价值和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