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紫砂故乡,自古以来出了不少顶级的紫砂陶艺大师。走进太湖西岸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场,仿如走进一座座紫砂艺术的“宫殿”,空气中弥漫着淳淳的紫泥芬芳,不时飘来一阵阵笔墨清香,给你带来几分神秘、几分遐想,也常会使你流连忘返。
在过去,制壶从造料、塑型、烧制到成品等一整套工艺流程,都只能是一次成型,因而难免会产生误差,即使大师的作品有时也不例外。随着科技发展、工艺成熟,现在可以两次、三次烧制作品,都能把整把壶做得严丝合缝,无可挑剔。于是,紫砂陶艺大师及弟子们往往都将功夫用在做艺术壶,从而去凸现张扬个性,把书法、绘画、诗文、篆刻等艺术应用于精美的紫砂壶上,力图在情感抒发与紫砂壶艺的契合中寄托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使其作品达到壶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文,壶情相融的至高境界。
我至今收藏的仅有两把紫砂名壶是出自于徐香棠、吕尧臣两位大师之手,我爱如至宝经常拿出来把玩也不觉有审美疲劳。徐大师制作的这把壶,是用黄龙山产原矿段泥为原料,壶身端庄稳重、精致玲珑,正面用楷书刀刻“超塵脱俗”,字体遒劲有力,背面刻画一株盛开的腊梅,骨感刚柔相济。同样欣赏一幅画,纸质的画是平展的,而紫砂壶上的画是立体的,同样线条会有深浅粗细,断断续续之间,后者质感的厚度和深度,让人过眼一望便烙印铭心。吕大师制作的这把壶,以原矿红泥为原料,壶形外圆内方,小小的壶盖、微翘的壶嘴、外套一层圆边,就连那壶的把手也雍厚大度。壶身正面用隶书刀刻“清心”两字,如行云流水、飘逸灵动,背面别具匠心地刻画着两位老翁,端着小口壶对坐对呷,中间放置一块石墩。人物和场景细腻传神,惟妙惟肖,足以让人遐想。这两把精致的紫砂壶,在我看来恰到好处的呈现出双重美:从题旨表现上说,同曲异工,寓意深刻;从艺术手法上说,达到了紫砂壶艺术和陶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当年我在参观两位大师的作品陈列展时,看到这两把壶只觉眼前一亮,给人一种心灵的交融和撞击,从中又似乎读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人生警示。可能是我的理解正合大师之意,两位大师几乎是慷慨成全了我的心愿。
赏壶如此,养壶也是一种审美情趣,“茶壶是很奇怪的,只要混过别的茶叶了,就一辈子也说不清了,所以一把紫砂壶只能泡一种茶”,一位家里有十几把茶壶的朋友对我如是说。茶壶是有细胞的,也需要呼吸的,它遇到油烟洗不清,置放在空气不流通之处就会有窒息气味。茶壶要常用,泡茶时,它的细胞张开,饱饱地吸进茶,从此它的基础就奠定了。一把壶常泡一种茶,当然应是好壶好茶,那种特有的味道会随着壶盖的掀起扑鼻而来,即使不放茶叶,光是冲进开水,也会有茶的香气,那香味是无数次的泡茶所酝酿凝聚起来的。
我常想,壶从它“诞生”起就能展现这样美的生命,更何况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