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印重九
居民诉求解决率大大提升
欧阳副书记介绍说:“我们做什么事儿都不能虚,要落到实处。电子民情档案的建立,是洋泾街道组团式服务的延伸。”
她说:“我们一直在说基层组织建设,其实居民区的资料是基础的基础,居民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怎么开展工作呢?”为此,街道不断吸取试点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将“电子民情档案”在全街道推广开来,预计到今年10月,可以完成街道38个居委的“全覆盖”。
自从街道启用新的“电子民情档案”后,居委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现在“一次输入,时时更新”很便捷。
据介绍,推行“电子民情档案”,也是街道和居委“换位思考”的结果,居委会事务繁多,信息繁杂,一个居委几个人,有时难免会应接不暇,推行电子政务后,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就拿“电子民情档案”来说,第一次录入数据后,以后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做些修改即可,节省了很大的工作量。基层工作也需要随着环境需求的变动而更新。
据介绍,过去的手写档案,每年一本台账,一年一换,工作人员每年都要重新录入一遍信息,不仅工作量大,民情档案的连续性也“大打折扣”,不能准确反映居民信息的变迁过程。建立了“电子民情档案”后,居委工作人员第一年将数据输入系统后,以后每年只需要在第一年的基础上更改部分信息,就能及时地显示居民信息,反映居民需求。
真正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
据介绍,“电子民情档案”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系统、输入数据这么简单。在具体操作中,为了让“电子民情档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切实解决居民的急、难、愁问题,街道首先大规模地走访居民入户调查,了解居民的具体信息和诉求。于今年1月完成了5万户居民的走访,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情日志”、“民情档案”……所以,每一份“电子民情档案”都“内容颇丰”,其中不仅有姓名、现居人口数等居民具体信息,还有居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问题处理的结果,还有居民的满意度反馈。让问题的处理有头有尾,善始善终,档案的记录清晰规范、一目了然。最终使得百姓的诉求能最及时地反馈到街道和最快地得到解决。
许多信息可以互通互用
当然,“电子民情档案”的建立也并非“一蹴而就”。具体操作的洋泾街道党工委宋委员说。“我们电子民情档案主要是分两步走的,先将纸质档案的信息用excel表格输入电脑,再请专门的电脑公司设计软件和数据库,把信息转入系统,许多信息可以互通互用”。
欧阳副书记说,建立“电子民情档案”后,居委会的居民信息工作无论是更新、查询还是统计,快速而又高效,问题解决落实情况清清楚楚。人户分离、志愿者等信息也有处可询。这进一步夯实了我们的基础台账资料,全面、规范而又便于更新。
在刚刚结束的居委换届选举中,“电子民情档案”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核实人员信息时,大大提高了准确率。10月份街道还将把组团式服务中的好人好事用文艺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组团式联系服务居民的成果。
挖掘社区各方力量服务群众
据了解,洋泾街道在建立“电子民情档案”的同时,为了切实落实居民区党组织每年普遍走访一遍居民家庭的要求,洋泾街道党工委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挖掘社区各方力量,对参与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各方力量分批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统一社区各级干部的思想,各居民区党组织参加专题工作会议后,组织社工详细解读、明确“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和要求,层层干部树立起服务群众的观念。街道将辖区38个居民区内58164户居民家庭划分为243个工作区块,深入细致地开展走访调查工作。
除此之外,街道党工委还将居委干部、党小组长、楼组长、群众活动团队负责人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内的积极党员是“组团式”服务的骨干力量,每个居民区还另外确定1名街道机关联络员,协调、协同居民区和上级单位,传递居民呼声。街道事业编制人员、科室及窗口聘用人员与机关联络员共同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工作。
同时,积极发动社区内城管、社保等专业队伍及党员群众骨干参与,形成了组团服务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目前,洋泾街道共有组团服务群众力量5232人,其中社区自有力量4007人,街道机关、事业干部72人,来自社区相关部门497人,驻区单位141人,在职党员606人。
洋泾社区党工委和各居民区党组织把解决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回应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解决邻里纠纷、生活困难、患病致贫、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及属于块区、居民区的问题,对居民反映比较突出的居住环境、物业管理、小区治安等更是快速高效落实解决,因而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与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