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葵花开了,浦东书院镇海边的葵花风景更美了。作为2012年上海旅游节的时尚乡村旅游景点,中秋国庆黄金周,就让我们到东方葵园去感受春华秋实丰收的喜悦吧。
寻根到葵园
汽车在葵园的停车场里落轮。欢迎我们的却是一排用稻草扎成的各种形状的“稻草人”。有的吹着喇叭,有的敲着锣鼓,更有的稻草人拿着锄头、铁锹、扁担、淘箩等农耕工具,煞有介事地在田间劳作,其动作怪异,神态不一。这阵势好像在30年前曾经见过,甚至自己也参加过。忍不住从内心发出的笑声,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陆文忠见我看得认真,就凑上前来对我说:“看来葵园的这些稻草人没有白费劲,让你这个见多识广的‘新闻人’也给怔住了。”
据了解,像这些有模有样的“稻草人”雕塑造型,在葵园多达上百个。牧童吹笛、老牛耕田、牛拉水车、人抬喜轿,这些都用稻草扎成的“模特”,给来到葵园的人带来了笑声,引发了回忆。有不少游客都愿意在这些稻草模特面前留影,也许这些留影,若干年后可能不见踪影,然而在葵园勾勒起的农耕情结,恐怕一时难以抹去。因为不管你身处高位,还是腰缠万贯,你的祖先都是从农耕起家,根底都在农村,事实上,葵园是每个游客寻根的家园。
葵园在秋天里秀美
到葵园,欣赏满地的葵花是必然的游览节目。无边无际的向日葵,开放的如火如荼、异常壮观。葵园的主人把向日葵编排成艺术的“摇篮”。我乘上了葵园的游船,在弯曲的小河里行淌。船工摇橹的“吱呀”声,奏出了的水乡小曲,两岸的景色,在葵花的映衬下,更显野趣横生、勃勃生机。陆文忠告诉我,东方葵园中的葵花,数量和品种在上海郊区是数一数二的。作为农耕文化的载体,葵园是值得欣赏的景点。用葵花拼种的“葵花迷宫”在艺术化的造型上,增添了游园的乐趣,更受到青少年的欢喜。每逢节假日,一批批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钻迷宫做游戏,也常常让家长们乐此不疲。
在葵园,游客们还可以称上一两斤新鲜的葵花籽,自己推磨榨油,其品质更能体现田园美味。
海碗里的农家美味
在葵园,除了受到壮观的稻草人夹道欢迎,观赏到美轮美奂的葵花胜景,品尝地道的浦东农家菜肴,令人陶醉。
在农家大食堂,一字排开的灶头,足有10多个。农村特色的灶画,柴草旺火的灶堂,油光澄亮的灶台,以及铁锅里喷香的猪肉菜饭,大碗里盛满的稻柴扎肉,闪着丝丝光亮的青菜头,还有浓郁醉人的纯豆浆,这些在旧时并不稀奇的物品,如今却成为珍贵的菜肴和历史的记忆,顿感亲切。那天,葵园的主人用整只才不满三斤、名称为“会飞的鸡”招待我们,当服务员端上盘来时,整只鸡似动非动,新鲜闪亮。听介绍,这种在江西婺源基地饲养后,再运到葵园的人工小岛上放养一段时间,就成为活蹦乱跳“会飞的鸡”,其鸡体丰满,肉质鲜嫩,品相好看。客人都是现场钦点,当场活宰,立马烹饪,保持了原汁原味,一些客人吃了都不想放下筷子,离不开座椅。
走出葵园的大食堂,和煦的秋阳洒满大地,那口矗立在葵园广场上的“海碗”,足有20平方米,高达40米,号称“江南第一碗”,倒影在池塘水面,别有一番韵味。理事长马引国,一位地道的浦东人,拉着我的手有点激动地说:葵园钟情于农耕文化的溯源,浦东是我生长的宝地,海碗能盛下城里人对葵园的热情,也装满了乡村秋色的丰收喜悦。我会再努力,让葵园真正成为上海农耕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