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泽福合作社老总期盼72.34亩林下黑木耳种植基地能早日扩大到1万亩~~~
泽福合作社老总期盼72.34亩林下黑木耳种植基地能早日扩大到1万亩~~~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泽福合作社老总期盼72.34亩林下黑木耳种植基地能早日扩大到1万亩
林下食用菌基地何时能得到规模发展?
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检查黑木耳菌棒质量
  □记者单敏康

  青浦练塘镇,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生产基地,紧靠朱枫公路大蒸港桥西面杨家田浜的一片林地,面积约72.34亩。林下是一片长势良好的黑木耳菌棒。2010年,该合作社开始利用上海的气候和涵养林条件,即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通风好、光照度适宜的特点,顺季节培植了黑木耳,其产量相比大棚高了15%-20%,质量也有所提高。

  72.34亩与1万亩,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但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老总彭泽福将72.34亩林下黑木耳基地扩大到1万亩的愿望十分迫切,他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前景:利用青浦现有的大批林地,来探索林地栽培黑木耳,如果建成万亩林下食用菌基地,仅种植就可以创造5千个就业岗位,若加上后期加工等环节可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以一亩地产7000个菌棒计算,可年产菌棒7000万个,年产值可达到8个亿。

  —条助农就业与增收的好途径 

  记者来到合作社时,彭泽福刚和蒸淀菱浜村的农民兄弟谈完来合作社培训学习种植黑木耳菌棒技术的事宜,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经过多年摸索,找到的一条帮助农民就业与增收的途径。 

  原来,为了帮助附近农民,合作社利用自己的优势,组织农民到自己的基地培训,边实践边学习,时间3个月,每月发工资1500元。培训结束后,农民可以自己租地搞,合作社提供成本价的黑木耳菌棒,并给予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据了解,该合作社由于推出了“菌棒国内生产、国外农场出菇,当地市场上市”的新型移动农业模式,优化组合了合作双方的资源,赢得国外客户的广泛认可,不到2年时间,就建起了一个菌棒生产和出口基地,不但年出口食用菌各类菌棒等近百万美元,还获得了美国农业部的NOP/USDA有机认证。 

  小试牛刀就获得不俗效益的彭泽福在心中琢磨,为什么国外的客户会对菌棒模式这么感兴趣?其中,日本客商特别看好这一模式对农村中、老年劳力就业的适应性;而美国客商则找出了此模式用于慈善事业的前景。因为,一般情况下,菌棒到了客户手中,只要3-4天开始出菇,7-15天就可以采收销售,一个菌棒能出三四次菇,成本又低,操作方便;既可以规避安全风险、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让当地从业者获利并增加就业。既然在国外受欢迎,那么若把这个模式在国内实施,在政府的支持下,也是能够给农民带来好处的。 

  彭泽福介绍,目前已有16位当地农民在基地培训。他说,黑木耳菌棒生产周期一般3个月左右一批,每年约可生产两批,需8个月时间,每个农民租3—5亩地,扣除成本等因素,就可获收入8万元左右。所以,它是一项帮助农民增收的好途径。 

  72.34亩林下基地收获“喜悦” 

  发展黑木耳菌棒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场所,彭泽福想到了林地。因为合作社所在的青浦区有大量的人造林与涵养林。通过了解,发现一般5-6年期的林内小气候可比外界温度低2-3℃,而且空气湿润、新鲜,保湿性能好,适合食用菌特别是黑木耳的生长发育。 

  这一发现,足足让人过中年的彭泽福兴奋了好几天。他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查阅了相关书籍,请教有关专家,并和技术人员多次进行探讨,决定搞试验。他在青浦区林业站的支持下,拿到了72.34亩林地。 

  合作社从2010年的起步试验,到2011年的8月下旬开始生产黑木耳菌棒,摸索出了一套上海林地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经验。说到黑木耳菌棒的效益,合作社总经理彭泽福拿出计算机,当场算了笔账: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合作社分3批、共放了35000个黑木耳菌棒,每个菌棒收了0.09公斤黑木耳(干的);按批发价每公斤70元计算,每个菌棒获得6.3元产值,那么总产值约22万元左右,扣除成本等,获得净利润7万元左右。 

  现在是发展林下产业的好时机 

  初获成果的72.34亩林下黑木耳基地,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关心。彭泽福高兴地告诉记者:区农委的领导和专家来看了,市农业技术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来看了,市农委种植业办的领导来看了,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来看了,都给予支持与鼓励。

  “现在是发展林下黑木耳菌棒产业的好时机。”彭泽福介绍说,上海发展林下规模种植黑木耳,有诸多有利条件: 

  有大片林下地。据不完全统计,青浦有涵养林、经济林面积15万亩。全上海有涵养林、公益林等林地总面积约140万亩。有关专家提出,上海郊区的林地,若利用其中的10%用于栽培食用菌,就等于扩大了一大批可观的农业用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突出。 

  市场需求量大。黑木耳是我国食用菌品种当中最早人工种植的商品菌类之一。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哈默斯米特博士研究证实,黑木耳可以降低人体血液中的凝块,对防治心脏的冠动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长期食用可对高血压、高血脂、血栓有明显疗效,因此上海市民的黑木耳消费需求量一直很大;有关数据表明,上海现阶段黑木耳的人均消费约是全国人均(10克左右)的2倍多。 

  技术力量雄厚。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有一支由多名研究员、农艺师、研究生和大专生组成的青年技术队伍。在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多位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已发展成集应用开发、菌棒出口、技术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食用菌专业企业;2010年出口菌棒90多万棒,创汇106万美元,内销菌棒330万个,产值1066万元。 

  两个效益显著。首先体现在通过合作社十林地十农户的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每个农民租3—5亩地,扣除成本等因素,可获年收入8万元左右。而规模化生产的黑木耳菌棒每个可降低综合生产成本0.4元,按年产300万棒计的总成本可降低120万元。通过供应本地农户300万个菌棒,合作社自身也可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实现利润近100万多元。另外,黑木耳产品很方便制成干品销售。黑木耳产量按最低平均75%转化率估算,每1万个菌棒的纯收益在22500元左右。 

  保护生态环境。黑木耳菌棒的原料为农林副产品,经生产后的废菌棒还应该加以充分利用,由此切实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一是菌棒的主要原料为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农作物秸秆等,通过收购周边农户的秸秆,既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减少了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栽培用过的废菌棒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期盼早日建立万亩生产基地 

  “能够帮助当地农民就业与增收,是一件我很愿意做的事,也是向父亲学习,孩时立下的梦想。”采访中,彭泽福满怀感情地对记者说。原来,他生于福建古田县大甲乡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全国科技致富能手的父亲彭兆旺是“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的发明人,彭泽福从小立志将食用菌产业发扬光大,16岁去江西种植蘑菇等,后来萌生了在上海创业的念头,并且举家迁往上海。 

  合作社的黑木耳菌棒生产,也得到了青浦区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据彭泽福介绍,青浦区农委对合作社开展林地黑木耳菌棒生产,给予关注和扶持,去年给了30万元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合作社所在的青浦农业现代园区,在工作上也给予了指导和支持。 

  眼前,合作社正在走第二步,即与青浦区林业站沟通,到今年底,再拿500亩林地,作为试验扩大示范基地,计划培育350万个黑木耳菌棒,带动60—100户农民,大约可以拉动农民增收700万元左右。 

  说到长远目标,彭泽福期盼三年内建立万亩无公害黑木耳生产基地。其中,他准备建设一个年产量能够达到2000万个现代化菌棒制作中心,可解决3000—5000个农民的工作岗位;制作中心应该具有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特点,同时建立研发中心、销售团队及分销渠道等;为农民搞好技术服务和培训,实行技术、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从而打造出自己的上海林地黑木耳营销品牌。 

  彭泽福坦陈,合作社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应该讲我们遇上了搞农业的好时光。林下种植基地要做到1万亩的规模,还有很长的路、很多的事,特别期望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例如,在宣传引导上,要帮助农民更好地认识黑木耳菌棒生产的益处;在品牌建设、场地和资金等方面,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一位有期望、有理想的合作社老总,一个能够帮助农民就业与增收的项目,一种现代农业绿色、健康的经济业态,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这也是记者数次前往基地撰写本文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题报道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林下食用菌基地何时能得到规模发展?
沪郊林下经济,选择“小打小闹”还是规模发展?
东方城乡报专题报道A03林下食用菌基地何时能得到规模发展? 2012-04-17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