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歧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习俗的演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将临,贴春联、贴门神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但这些习俗是如何演变而来?让我们一起探寻,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早在汉代,每当岁末人们便会在门户上画门神。东汉《风俗通义》记载,十二月岁末人们画神荼、郁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汉代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祇被认为能够驱邪纳福、保家卫宅。明止堂中国字砖馆珍藏的汉代神荼·郁垒画像砖,是迄今中国已知的最早门神画像。神荼砖中,神荼呈蹲坐姿态,腿肌发达,手臂粗壮,双目炯炯有神,仿佛随时准备驱逐邪灵,守护家园。他口中衔蛇,两手一左一右同操此蛇,蛇的头部还长着耳朵,嘴巴张开,形象夸张。神荼胡须如针,头发上竖,气宇轩昂。郁垒砖中的郁垒则侧身而立,身着甲裙,展现出一种威猛之感。郁垒张着嘴巴,左手伸开手掌,似要抚摸白虎,呈现一种掌控感,右手持剑彰显守护神的英武和威慑。身旁的白虎姿态独特,后爪倒立,表情温顺,更凸显郁垒的威严和对白虎的掌控。
从汉代岁末画门神,到后来挂门神,这一习俗经过三国、二晋、南北朝、至隋唐一直延续。门神的形象也逐渐丰富,除了神荼和郁垒外,还出现了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其他形象。这些门神共同守护着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心中的保护神。
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在门神桃符板上题写了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启了写春联的习俗。春联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与挂门神的习俗相呼应,共同营造出春节的浓厚氛围。北宋王安石《元日》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生动描绘了春节来临千家万户燃放鞭炮更换门神桃符的情景。从挂门神演化出写春联,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和发展。
春节从画门神、挂门神、贴门神,继而形成贴春联的习俗,不仅是对传统信仰的尊重,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门神的形象威武勇猛,代表着正义、勇敢和力量,而春联则以吉祥的字词,对仗的句式,平仄的音调表达对新年的祈愿。这些习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在即将到来的蛇年,我们期待神荼口中所衔之蛇能驱邪避害,给新的一年带来大吉大利,让明天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