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贫困户到“种药能手”的蜕变

  □王朋

  两年多前,李守奎还是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中药材种植。笔者近日再次见到李守奎,他已经靠种植中药材脱了贫,家里和村里也发生了不少关于中药材种植的新鲜事。

  家里最明显的变化是新添了两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近期刚完成装修。

  “这两间新房是自费盖起来的。”李守奎呷了一口煮好的罐罐茶,咧开嘴笑着说,盖新房的费用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种植中药材和到外地指导中药材种植所得的积蓄,另一部分是孩子们的垫付。

  谈到中药材种植,李守奎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中药材种植真正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2014年,家庭因病、因学致贫,李守奎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参加了中药材种植培训,通过活学活用,家里发展起了中药材种植产业。

  一次偶然机会,从庆阳市来的客户看中李守奎种植技能,邀请他到庆阳指导中药材种植,一年工作6个月,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后来,他还到吉林、宁夏、甘肃等地指导,成了中药材种植的土专家。

  “种植中药材和指导中药材种植增加了家庭收入,极大改善了家庭生活。”李守奎说,变化不止他们一家,村里有不少人通过中药材种植脱贫增收。

  三十铺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彦林介绍,村里种植中药材有40多年历史了,但是产业真正发展壮大,是近几年的事情。

  “过去,药农不知市场行情、药贩乱压价,好药难卖优价的情况时有发生,村民种植药材的规模一直难以扩大。”李彦林说,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行动的助力下,镇上建起了中药材交易市场,村里办起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村民现在通过手机就能掌握最新中药材价格信息,药田与市场的距离更近了。

  如今,三十铺村6000多亩耕地有4000多亩种上了党参、黄芪等中药材,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几年,村里的中药材产业还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事切片等中药材加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不仅价格提升两成左右,还增加了不少就业机会。”李守奎说。

  李守奎最引以为傲的是3个孩子都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十几年前,爱人大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我甚至连孩子上学的10元路费都掏不出来。”回想以往,李守奎眼含热泪,如今孩子们学业有成,还为爱人治病、家里盖新房添力,教育改变了他们家的贫困命运。

  去年以来,李守奎遭遇新的难题。爱人因病在今年11月动了手术,前后花费15万元,他也暂时放弃外出指导种植中药材的工作,家庭收入断了来源。

  “但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了。”李守奎说,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报销了9万多,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最重要的是,有技能在身,他有信心、有能力把生活越过越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特稿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从贫困户到“种药能手”的蜕变
烟农张家宝:致富路上越走越甜蜜
落户重固后,他在枇杷园里撑起一个家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从贫困户到“种药能手”的蜕变 2020-12-29 2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