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明民间收藏家周雄凯痴迷收藏
“老物件”里有他喜爱崇明的理由
■周雄凯展示藏品(吴雄 摄)

  □通讯员 郭杨如熠

  很多收藏爱好者熟悉周雄凯,是缘于他在竖新镇建立的崇明民间抗战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他收集的大量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实物和史料。

  其实,身为崇明文史协会会员的周雄凯,收藏的不只是这些抗战物品,还有那些散落在崇明民间的“老物件”。这些物品被一件件妥善安置在他家中,家便成了一个“私人博物馆”。

  “私人博物馆”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窑厂的筷筒,在纱窗上缝制的十字绣,木头做的花生刨,吃大锅饭用的搪瓷碗,也有1975年产的电风扇,倒闭工厂的厂牌,抗洪救灾时用来敲木桩的锤子。

  上世纪90年代,周雄凯成了一名家电维修员,他便趁着开摩托车跑乡下修家电的机会,收集老百姓家中不要的“老物件”。“这些都是一点点从老百姓家里收来的,他们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收这些没用的东西做什么。”

  对周雄凯来说,这些“老物件”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怎会“无用”。他始终不爱名贵的瓷器和书画,而更乐意去捣鼓“无用之物”。

  这种对于收集的癖好似乎与生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雄凯8岁那年。一天,他不小心用开水把家里的水银温度计烫坏了,家人准备扔掉时,天生“惜物”的他百般阻拦,抢救下来后一直不舍得扔并存放至今。“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记忆。看到这样的物件,总会让我再次回忆起那段时光。”

  正如那些老物件带给他的感觉,他们所经历的时代确确实实过去了,但留下的印记不会磨灭。关于崇明的“老物件”越收越多,花去了周雄凯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个“只收不卖”、不为牟利的民间收藏家,从未想过放弃,这和他在十几年前受到的震动不无关系。

  周雄凯有过在文庙和城隍庙做旧书回收生意的经历。“很多人听说我是崇明人,有的觉得我来自一个很落后的地方,有的根本就没听说过崇明。我作为一个崇明人,对于家乡有什么令人骄傲的地方,也说不出个一二来,感到很沮丧。”

  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周雄凯开始联系各大印刷厂,收集一切和崇明有关的报纸,“只要上面有刊登崇明的内容,我都会收回来。”

  每张收集回来的报纸,周雄凯都会仔细阅读,对于崇明的了解也日益加深。他知道,原来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也出了很多了不起的名人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心中对于家乡的某块空缺逐渐被填补。此后,别人再问起关于家乡之事,他也不再无从说起。从“不自信”到“有底气”,这是收藏带给他的力量。

  对于家乡的热爱,随着收集日渐变浓,周雄凯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并努力把见证崇明历史和发展的物件收集起来。

  而那时对于纸质物件的收藏癖好,也一直持续至今。老旧的毕业证、奖状、课本,见证了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对儿子说,什么都可以扔,但有三样得留着,毕业证、课本和日记。”

  最近,周雄凯收到一本日记,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民来崇明岛围垦海滩荒地的故事。他为日记里的围垦故事吸引,也为写日记的共产党员的认真劳作动容。“看了以后,我对共产党员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希望我的收藏里能有更多故事,故事最能体现收藏的价值和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特稿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嘉定代表队“出征”,“草莓之乡”捧回2项全国金奖
浦东“绿妮草莓”为何能屡获“金奖”
佳牧公司向贵州遵义捐赠5000瓶疫苗
“老物件”里有他喜爱崇明的理由
新泾镇举办社区沪剧演唱大赛
东方城乡报关注A04“老物件”里有他喜爱崇明的理由 2020-12-29 2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