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宠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看猫暖眠毡褥”——宋代文人墨客的“爱猫情节”
  网络资料图

  □宋凯会

  在宋代,时代精神逐渐内敛,士人心态追求宁静安逸,社会审美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感官享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转变体现了更为细腻的审美追求。

  猫在宋代作为宠物获得了统治阶级、权贵家族、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的喜爱,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主体活跃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以猫为主要形象的诗词等作品,而在艺术作品中,宠物猫的形象则更多地通过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来。

  画中情缘

  据《宣和画谱》记载,宋代猫画艺术作品数量丰富,达到了数百件。俗语有云:“狗来富,猫来贵。”“猫”字与“耄”字谐音,由此被赋予祈求长寿的吉祥寓意,“猫”“蝶”谐音“耄耋”,含有“耄耋富贵”之意,猫蝶结合成为绘画的佳选题材。

  在宋代,以宋徽宗赵佶为首,李迪、祁序、靳青、何尊师、王凝、李霭之、苏汉臣等画家在猫画的创作上各具特色。他们擅长描绘婴孩与猫共同嬉戏的场景,或以花木及名猫为题材,或创新性地将猫与蝴蝶、山雀、蛐蛐相结合。在宋人观念里,供养花木可驱鬼辟邪,承载了丰富的象征内涵。牡丹象征着富饶与福祉,蜀葵代表着阳光,而石榴则寓意着多子多福。蜜蜂代表勤劳和智慧,山雀象征喜庆和欢乐,蛐蛐则寓意着热闹和繁荣。这些动植物与猫咪的结合,使得画作更具有生活情趣,也使得猫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这类画作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哲学的独特理解。如《蜂蝶戏猫图》《芍药戏猫图》《牡丹戏猫图》《猫竹图》《花竹捕雀猫图》等,生动展现了宋人养猫、戏猫、游猫的生活景象。通过“音译”“象征”等手法,为猫赋予一定的吉祥寓意,形成了美好的民俗图像。

  这种图像在死后墓葬塑造中也得以延续,“猫的图像一直到宋代之前都鲜有出现。猫的装饰图像在墓葬壁画中出现并非孤例,主要集中出现在宋金壁画墓中”,多数黑质白章,这些壁画中的黑猫形象,或许为狸类驯化为家庭宠物提供了一定佐证。

  猫与家具、侍女、宴饮、陶罐、精致配饰等相结合,审视之下,可见一族家庭展示出的富足景象,底蕴丰厚,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些带有猫元素的墓葬壁画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南一带,集中在当时的都城周边。它们以宠物形象出现在大量平民墓葬之中,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都城的繁荣富庶,展现了宋朝全民娱乐的氛围。

  除诗词绘画等纸质表现手法之外,宋代艺术家们擅长将猫的形象融入石质画作之中,例如宝顶山大佛湾《六道轮回图》中的《猫鼠图》。石刻栩栩如生,竹上鼠缩尾垂,惧视下猫;竹下猫抬爪背弓,欲捕鼠。动静结合巧妙地折射出当时社会主流的“儒、释、道三教调和,各有所用”的心态。宋人普遍认为猫绘有驱避老鼠的功效,因此在江南地区,每逢蚕丝养殖季节,蚕农们都会采用猫画来预防和控制鼠害,这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习俗。在蚕房周围布设张贴猫木版画,以此寓意驱赶老鼠,保护蚕茧,使其健康成长,以此寄托对丰收的期盼。

  猫画艺术中的内容,既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宋代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猫作为宠物,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寄托了时人内心深处的生活愿景,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与之相应,文人创作了不少题画诗,诗歌意象日常化与哲理化,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如陆游《题画薄荷扇二首·其一》:“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自怜不及狸奴点,烂醉篱边不用钱。”杨万里《子上持豫章画扇其上牡丹三株黄白相间盛开一猫将二子戏其旁》:“暄风暖景政春迟,开尽好花人未知。输与狸奴得春色,牡丹香里弄双儿。”李石《题马仲友画花下猫二首·其一》:“花相春归画锦仙,轻云羃羃护花天。莫烧高烛三更月,自有真香一炷烟。”猫醉薄荷、花间嬉戏、衔蝉扑蝶,若非细致观察则无法在诗画中传神。在这些题画诗中,猫被赋予了风雅的文化意蕴,不言理、非托志,仅因心灵感悟而吟咏。

  诗词世界

  “在宋代诗词中,‘猫’相较其他意象而言,出现的频率也较之唐以前高出很多,这也与猫在中国存在的历史以及宋代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与情感投射。

  这一时期,宋徽宗赵佶以其对猫的热爱而闻名,他不仅在宫廷中蓄养宠物猫,还常以猫为题材创作书画作品,他对皇家专属画院的赞助不遗余力。陆游、黄庭坚、方回等文人墨客也纷纷效仿,他们不仅在诗词中赞美猫的美丽和优雅,还通过描绘猫的形象和习性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陆游的颂猫诗篇数量之丰,堪称诗坛之最。通过宋人笔触,我们得以一窥宋代文人与猫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宋代诗词中,猫这一意象被视为心灵慰藉的依托,是悠闲烂漫生活的象征。如《指月录》“牡丹花下睡猫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在牡丹花丛中,一只猫咪静静躺着享受阳光的温暖和花香的熏陶;叶绍翁《猫图》“醉薄荷,扑蝉蛾。主人家,奈鼠何”,诗中刻画出的小猫动态生动形象,身为家猫却忽略天职醉心于卧草扑蛾,体现出作者的无奈与宠溺。范成大诗:“闲看猫暖眠毡褥”,刻画了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猫儿在毡褥上慵懒地入睡,给人以安宁与舒适的感觉。这些诗句所勾勒出的画面,和谐温馨,令人如临其境。

  艺术人文

  在宋代文化艺术品中,猫的形象频繁出现。诸如瓷枕、玉器、饮食器具等艺术品中,均可见到猫温顺、可爱、精致之貌,彰显了宋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在陶瓷艺术领域,猫纹图案被广泛应用于装饰设计。宋代汝窑水仙盆,被认为是猫食盆,其器形椭圆,平底,侧壁斜上敞口,底部一圈窄边突出,四角则饰以猫耳状的底足。在雕塑艺术领域,猫的形象得以广泛运用,例如“雕刻木猫以捕鼠,设计机关于腹部,技艺精湛令人赞叹”。《癸辛杂识》中记载了一种船具,称为“铁猫儿”。此外,在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中,猫也是常见的题材之一。剪纸艺术家会剪出各种形态的猫,如睡猫、扑猫等,形象生动有趣。猫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诗词绘画、陶瓷雕塑等,都展示了猫的温顺形象,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审美趣味。

  宋人在地理命名中,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掘人文之美。巧妙地将猫的形象与自然景观、城市街巷相结合,为地理名称注入了更为生动、富有情趣的内涵。例如,象州有一山形状如猫,名为“猫儿山”;池州有一条名为“猫儿溪”的河流;临安则有一条被称为“猫儿桥巷”的街区。在宋代的官本杂剧中,诸多剧目皆以猫为名,诸如曲牌名“琥珀猫儿坠”、段落名“变猫封铺儿”以及《乾淳舞队品目》中的“猫儿相公”等。

  在宋代,养猫普及程度较高,已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深层内涵。宋人养猫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相互交融的体现。

  (来源:澎湃新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生活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闲看猫暖眠毡褥”——宋代文人墨客的“爱猫情节”
两项宠物行业新国标为行业发展助力
东方城乡报宠物08“闲看猫暖眠毡褥”——宋代文人墨客的“爱猫情节” 2025-03-21 2 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