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才
上海那么大,路网如织。若不是手机普及,网络先行,莫说他乡来客,就连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上海人,要在如蜘蛛网的路线图中寻找一条从未涉及的路,且到达目的地也是有难度的。如今,只要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瞬间一目了然。搭乘公交线路,或者地铁换乘,有如领航人带路,十分便当。
便当,方便、容易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量标准。在上个世纪与本世纪交接的年代,上海大街小巷都有电话亭,有部分人还用上了大哥大,感觉与他人联系便当得不得了。在那个年代,我却在所谓便当的氛围里,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的感觉。
那时,我已步入不惑之年,在搞土建工程管理。虽然对大哥大望而兴叹,但工地办公室有电话机。梅雨季节,工地需要一批卷材。我身边有几张建材老板的名片,挑了一张在杨浦的店家,提起电话机,用自以为标准普通话的腔调说:陶老板,我是小王,工地需要5卷SPS防水卷材,送到普善路XX号工地,快点!陶老板是用大哥大接的电话,爽快答应:“好嘞,马上。”
我守在工地门口,笃定等候。
整整一个上午,不见运输卷材的车辆。我急忙跑到工地办公室,提起电话机,质问陶老板,卷材运到哪里去了?“你问我,我倒要问问你,浦三路XX号没有工地。兄弟,我这里送货很忙,你是在开玩笑吧!”我快气晕了。普善路在浦西,怎么送到浦东的浦三路去了?是我在电话里发音不准,还是陶老板与搬运工传递有误,耽误了工程的进程。
这件事我说给项目经理听,项目经理不假思索地回我:“你的普通话,普通人听不懂。在电话里用上海话说,不就好了么!”
上海的路名多如牛毛,语音相同或者相似的路名,也不鲜见。比如:沪南路、湖南路、河南路、下南路;还有上中路,场中路;九江路,虬江路,等等,在电话里用上海话传递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路名,只有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解释清楚,对方才会明白。
故当初电话机问世,还有那风靡一时的大哥大,看起来先行一步,但在特定环境下,的确有所欠缺。当初人们感到电话机通话便当,大哥大可以随身带,那是那个年代的认知而已。
当下,手机在握,世界尽在指尖。不管你上海话、闽南话、或者说不标准的普通话,甚至外国语言,若要彼此联系,只要熟悉中国文字,语言不通无大碍,用手机发定位,用手机发视频,用文字发信息,找人寻路,水到渠成,准确无误。哪怕到商城购物,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当发出“嘟”或者“叮”的提示音,就支付成功了。甚至直接到网上购置自己心仪的物品,送货上门,便当到家。
便当无止境。现在的便当,众人所愿,有口皆碑。随着科技进步,服务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后也许会更加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