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振环
岁月悠悠,新年的脚步渐近,心中那份对过年的期盼,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而明亮,照亮了归家的路,点燃了心中的喜悦与希望,也引起了我对儿时崇明老家过年时浓浓年味的思念与回忆。
小时候每当岁末年初、辞旧迎新的时刻,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泛起对过年的无限憧憬,期待着那鞭炮声中的欢笑,那餐桌上的温馨话语,以及那份只有家才能给予的安心与满足。
随着季节的更迭,我对过年的盼望愈发强烈。孩提时代想得更多的是大人给的压岁钱和家里过年用的年货。成人以后,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家人团聚、幸福安康最深切的渴望与祝福。
记得老家崇明岛的岁末年初,寒风虽带着几分凛冽,却也吹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年味。这是一片被长江水温柔环抱的土地,它孕育了独特的风土人情,更滋养了无数令人垂涎欲滴的新年美食。走进崇明,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关于味蕾记忆的温情散文,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家的味道。
腊月一到,崇明人家的厨房里便开始忙碌起来,首当其冲的便是制作“崇明糕”。这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崇明人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选用上好的糯米粉,混合着红枣、核桃仁、豆沙等馅料,经过一道道细腻的工序,蒸制出软糯香甜、寓意吉祥的年糕。每当糕香四溢,便知道年的脚步已悄然临近。
接着是腌制“崇明咸肉”。精选土猪五花肉,用特制的盐巴细细揉搓,再挂上屋檐,经风霜洗礼,肉质变得更加紧实,风味独特。春节时分,切上一片咸肉,与新鲜蔬菜同煮,那汤白肉香,是崇明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让人回味无穷。还有就是腌制青鱼,又称风青鱼,将宅沟里、鱼塘里或大河里捕获到的大青鱼初步腌制后,用草绳一圈一圈缠绕,挂在廊下风干,过年蒸熟出锅的咸青鱼,可谓色香味俱全。
说到在崇明老家过新年,不得不提的是前几年从苏北引进的“蟹粉汤包”。虽小小一只,却内藏乾坤。选用秋季肥美的崇明大闸蟹,拆肉取黄,与猪肉末、高汤精心调制而成。轻轻咬开,汤汁四溢,鲜美异常。
而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菜——“崇明红烧羊肉”。选用当地放养的山羊,肉质鲜美不膻,经过慢火炖煮,直至肉质酥烂,色泽红亮,汤汁浓郁。这道菜不仅暖身更暖心,象征着家人团聚的温馨与幸福。
此外,崇明的新年还离不开那些看似简单却滋味无穷的小吃,比如“崇明印糕”“糖糕”以及各式各样的时令蔬果。它们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承载着崇明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
在崇明,新年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每一道菜背后,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当这些美食汇聚成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不仅仅是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是让每一个归家的游子,在这熟悉的味道中找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甜蜜。崇明的新年,就这样在舌尖上缓缓流淌,还成为了作家笔下关于爱、关于传承、关于希望的温馨散文的素材。
过年大戏就是在除夕。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经过一年的忙忙碌碌,现在终于到了除旧迎新的时刻,非常值得庆贺一番。崇明农村特别重视在这一天举行家人团聚的宴请活动和尊宗祭祖的祭拜活动。其饮食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一般菜肴都比较丰盛,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一家人团团围坐,饮酒聚乐,相互间恭贺新年,祝福好运,尽享天伦之乐。二是会亲祭祖。除夕时候,搞一次总的祭拜活动,崇明农村里边习惯上把这种活动叫烧过年羹饭。祭者一方面要祭拜祖先,不忘先辈恩典;另一方面要会会亲友,叙叙旧情。三是包馄饨,做圆子。大年夜包馄饨,做圆子,一为兜财,祝家庭发财好运;二为团圆,祝家庭和睦美满。
崇明岛春节期间的习俗很多,主要是指各种礼节的规定。例如正月初一,家家户户会放鞭炮,称为“开门炮”,寓意驱邪和开门大吉。早上,大人小孩会换上新衣帽,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酒板糕丝或酒酿汤圆等。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初三,崇明人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并在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米盐、糕饼,祈求来年鼠害少一点。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家家户户会放爆竹、烟花迎接财神,希望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崇明人在春节期间还会准备一些特色食品。除了浓浓的甜味深受当地人欢迎的崇明糕外,老白酒也是崇明人过春节的传统饮品,春节期间一家人聚会也好,招待客人也罢,都会拿出热气腾腾的“吹沫老白酒”,举杯共饮,欢声笑语。另外,崇明人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写春联、贴门神、掸檐尘等。这些习俗和活动不仅展示了崇明人独特的过年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几十年过去了,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崇明那浓浓的年味,常给我带来无尽的思念和甜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