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原南汇区以其悠久的水蜜桃种植历史、桃园规模、较完善的产业链和极佳的品质,获得了水蜜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每年的六到八月,浦东各式水蜜桃陆续成熟上市,皮薄多汁、鲜美甘甜。因为有了水蜜桃,上海人是在“粉嘟嘟”“水汪汪”“香喷喷”中度过的夏天。
□康金国
上海水蜜桃历史
我国种植桃树的历史悠久。2010年在昆明发现的8枚核桃化石,通过科学测定,该核桃化石距今约有260万年。由此可得,在260万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桃树。2014年,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法对在长江下游发现的古老核桃进行检测,证明了至少7500年前,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就开始人工种植桃树。公元前十世纪左右,中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园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
关于上海桃树种植的记录,较早的是南宋绍熙《云间志》中的记载:“园种小桃今结子”“醉隐亭中三十载,桃红李白摇春风”。明朝嘉靖年间(1521—1566)《上海县志》有句:“江乡桃,李颇多”。但这些记录的“桃”都为“硬桃”,非现在的“水蜜桃”。直至万历年间,才培育出了一种汁儿多、甜如蜜的桃子,初名水蜜桃。相传,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之子徐骥(1582-1645),承其父志,从我国北方引来一种硬桃,在上海县城北、吴淞江一带试种,并与当地桃授粉杂交、嫁接,逐步培育成水蜜桃。位于城西北隅的露香园(由嘉靖年间进士顾世名初建,又名顾尚宝西园),也在此时试种且很成功。此后,王象晋《群芳谱》、张所望《阅耕余录》中开始记录上海水蜜桃,均有句:“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所产尤佳”。
清代初期,随着顾氏家族的隐微,露香园的败落,水蜜桃的遗种产区于清乾隆后期逐步移到了南边的黄泥墙,即今天老城厢蓬莱路附近。清代王韬著《瀛壖杂志》谓:“桃实为吴乡佳果,其名目不一,而尤以吴中水蜜桃为天下冠,相传顾氏露香园遗种”。清朝同治年间,由于上海老城厢不断扩展,露香园水蜜桃的遗种产区,又从黄泥墙转移至城外小木桥(今小木桥路一带),继而又集中于龙华,即今日上海龙华古寺,烈士陵园一带。清末,著名报人陈伯熙曾作报道:“园址数易其主,武陵旧境已无问津之途,桃林多移植城南龙华一带”。
南汇水蜜桃源流
与龙华一江之隔的“小上海”南汇周浦,始建园种水蜜桃应是清光绪之后。再查《分建南汇县志·物产卷》《光绪南汇县志·物产卷》确未有关于水蜜桃种植点滴记录,这与水蜜桃在龙华种植的时间段契合。1922年,周浦首家桃园——奚家桃园(又称怡稼农场)建成,这也是笔者能查到的最早的南汇规模种植水蜜桃记录。该园占地2.67公顷,以种植水蜜桃为主。原址在上世纪的浦东鸡良种场,即现在的圣鑫苑住宅小区内。1927年创办的顾家桃园,位于黑桥,现在的红桥村,占地3.33公顷。1947年创办贾家桃园,位于紫东高桥东半里许,占地1.87公顷。同年创办永定桃园(又称汪家桃园),位于原永定讲寺前,占地0.40公顷。1948年创办的姚家桃园(又称寿星农场),位于南八灶送子庵南首(现康沈路1870号),占地0.80公顷。桃园所产水蜜桃,色泽鲜艳,果皮薄、易剥,糖度高,汁液多,肉质细腻,口感特好,不亚于龙华桃。关于周浦水蜜桃的品种来源说法有三种,一种是直接从周边的龙华地区引进,一种是由赴洋归来的桃园主顾玄、胡簋铭等从日本引进,而日本的水蜜桃正是江户时期从上海龙华引进的,另一种说法是顾家桃园主本就是露香园顾氏后裔,家族变迁过程中一直栽有桃树。这与部分文献称园主之一顾飞是露香园顾氏后裔吻合。总而言之,南汇周浦的水蜜桃与龙华水蜜桃沾亲带故,与露香园水蜜桃一脉相承。迄今百年来,南汇水蜜桃以周浦为起点,种植布局东移南扩,开花结果,芬芳四溢。
南汇水蜜桃
与江浙水蜜桃关系
据《上海县志》记载:“光绪初年,浙江奉化从黄泥墙引种水蜜桃,自行繁殖推广,名为奉化玉露桃”;民国初期,“无锡引种奉化桃,名为红花水蜜桃”。至于外地引种上海水蜜桃的细节,郑逸梅在《艺海一勺》中曾这样叙述:客居沪上的奉化人黄岳渊很爱吃上海水蜜桃,便从黄泥墙买了一株桃树,栽种于自己供职的静安寺附近的花衣店后天井。后来,一位奉化农场主将它移植到当地,经过精心管理,结出了硕果。关于这位奉化的农场主,查阅相关文献得出应是剡源乡(今溪口镇)三十六湾村花农张银崇。由此可见,大名鼎鼎的无锡水蜜桃、奉化水蜜桃,在品系上都与南汇水蜜桃一脉相承。上世纪70年代,原南汇县又从无锡引进湖景蜜露水蜜桃试种,如今该品种已成为浦东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