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2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展会都把目标对准了上海,无形中他们之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产业要振兴,就要主动迈开步子,选择大市场,就要来上海。
□许怡彬
2023年的上海“三农”,“忙”起来了。这个忙碌,不仅体现在上海追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途上,也呈现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将上海作为他们推介优质农产品的“首选地”。
去年中下旬,全国各地农业产业类展示展销会纷至沓来:8月中,第二十五届亚洲宠物展在上海隆重举办,规模达亚宠展历史之最,汇聚两千余家展商的近三万个品牌;11月,江苏农产品交易会如约而至,“苏沪深化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江苏休闲农业精品线路首次亮相;12月,新疆名优特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在沪举行,共签订农产品销售意向订单和招商引资项目总计67.58亿元,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超过1400万元;同月,河南举全省之力推出的“豫农优品天下行”活动,将上海作为首站正式启动……高水平、高规格展会活动在沪密集举办,其规模和数量较往年也大幅度增长,呈现出本市展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展会,是观察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窗口。202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展会都把目标对准了上海,无形中他们之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产业要振兴,就要主动迈开步子,选择大市场,就要来上海。拥抱上海,无疑就是直面整个上海消费市场,透过上海,将触摸到巨大的国际市场蓝海。
这一切都有迹可循。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消费,上海就晒出了消费市场“成绩单”:线上线下消费额超过400亿元,上海消费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漂亮的数字背后,折射出上海消费市场的潜力和韧性,以及让全国客商青睐有加的独特魅力。
试问:规模化、开放化和高信用度的市场,有哪个经营主体不青睐?通过展会这样的平台去获取更多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保持市场敏感和竞争实力,是参展农业企业的初衷和出发点,而上海规范宽松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的超大城市消费能级,恰好促成了这一场场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双向奔赴。
生产基地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在“懂行懂经”的上海市场卖出“优价”,是高品质农产品得到中高端市场认可的“好物卖好价”,才避免陷入“谷贱伤农”的陷阱,这既保障农民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又推动中国农业品牌从上海这个窗口走向全国、面向全球。
诚然,冷静下来思考,复苏的农业产业类展会,从更高能级、更大效益、更强引领的角度还有很多不足,但接踵而至的展会确实为复苏的上海农产品展会市场添了一把火。在这把火的背后,也让更多的业内人士更多地开始思考该如何挖掘农业产品和品牌背后的价值链接,如何准确寻找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关联点,以及如何营造更契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主题类展会,创造更多市民喜爱、市场买账的农产品消费新场景……这也将是关系到未来农业展会健康、高速、持久发展,并成为农业与城市深度关联和互动窗口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