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安桥的前世与今生

  □胡德明

  “永安”两字,寓有国家长安久治、百姓安居乐业、永久太平之意,所以,历来颇受人们的青睐。历史上,以“永安”两字为桥命名的,在我国各地,为数不少。仅我们上海地区,有文献记载的“永安桥”,就有27座之多。

  在浦东新区宣桥镇新安村一组的五灶港上,至今仍有一座双拼三跨的“永安”石桥。该桥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距今已有242年历史。2009年3月1日,该桥被认定为历史古建筑,对该桥的桥堍、桥脚等进行了保护性加固。为了切实保护该桥,也为了方便群众通行,在该桥东10多米处,政府部门建造了一座水泥的可走机动车的“永安二桥”。

  在该桥北侧50多米处,历史上曾有一座庙,名为武圣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由新安村一组蔡姓的几户人家捐资建造。而永安桥,则由武圣庙的僧人用化缘所得的银两捐建的。武圣庙在解放初期曾改造为小学校使用,后被拆除,而庙中僧人捐建的永安桥,至今仍然可供人员行走。

  再往北约200米(即新场古镇东边约1公里)的六灶港上,还有一座历史更悠久,也更有名气的“十八里”桥。它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十八里”的桥名。其实,该桥只是双拼三孔的小石桥,桥长不足18米。因为当时该桥离新场镇之外的南汇县另三大镇:东北的县城惠南镇,东南的大团镇、西北的周浦镇,陆路和水路,几乎等距离,都是18里,因而得此桥名。该桥由南行省亲的朱姓官吏捐建,因为太窄、无法通行车辆,在20多年之前就被拆除,在原址建造了一座能通行机动车的水泥桥。该水泥桥仍以十八里桥命名,只是此桥非彼桥。

  永安桥、武圣庙和十八里桥的建造费用,都是爱心之人捐助的。然而,又是谁承建的呢?史料上没有找到相应的记载,但是,我依稀记得,在我小时候,祖父曾对我说起过,这二桥一庙的建造者,是一对父子。父亲名叫胡杏铨,儿子叫胡祥生,父亲是做建材生意的,儿子则是专做建筑生意的工匠。这二桥一庙所有的石料,都是由父亲胡杏铨从普陀山上开采后装船运回来的。儿子胡祥生则对父亲运回来的毛坯石料,按尺寸形状等要求,进行精加工成形,并铸刻上文字和图案等。如在桥的横梁上刻有桥名“永安”两字及平安符等,在桥脚上刻上了诗句:“寿仝松杨欣初度、彩虹稳卧映波辉”。

  当时,开采和运输石材的工具都还很落后,这对父子从到普陀山上开采石材到造桥竣工,建造十八里桥用了近两年时间,建造永安桥时尽管有了一点造桥经验,但仍用了一年多时间。据说,这对父子造这两座桥,非但没有挣到钱,还倒贴了不少银两。

  造桥筑路,造福百姓,功德无量。我敬仰他们,所以,一直记着他们的尊姓大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借来借去
说“我”
挖呀,挖
永安桥的前世与今生
望江南(二首)
东方城乡报绿野06永安桥的前世与今生 2023-05-26 2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