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曹林奎
上海交通大学
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
[核心提示]
立足中国国情,既注重经济效益,又不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多种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不失为在可持续农业方面进行的先导性和形式独特的有益探索。
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实践
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此后有大批学者及地方政府开始生态农业理论探索和生产实践,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和声势。据统计,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从1994年起,国家7个部委在全国开始了100多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建设工作,使生态农业建设正式纳入政府行为,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2002年,农业农村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作为此后一段时期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2014-2018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启动建设了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从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地配置低碳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和设施,探索出了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受当时国际替代农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传统农业基础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在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及物质投入的重要作用,把保护资源环境与提高生产力作为统一的发展目标,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有机统一,符合中国的国情,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显然,中国的生态农业思想的产生受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农业经验教训的产物。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实施内容有:(1)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2)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3)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农业结构,提高系统生产力及效益;(4)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5)通过系统结构的整体优化,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等。
中国生态农业的建设目标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产品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生态农业就是将工业化农业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对农业资源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再生循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拓展农业的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农业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保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中国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能够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运用生产性投入,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和装备,生产出更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这对于有效保障中国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人们在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正确认识人类的农业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双重影响的基础上,提供既能适应自然规律的,又有科学预见的和可调控的人类行为方式,促使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对生态平衡的正面影响得以极大发挥。同时,可以借助生态农业高新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与控制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投入,不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重建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并建立更合理的结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从源头上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这对于有效保护中国各类河道和湖泊等水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从生态农业系统的区域性特征来看,建议以构筑“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重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适合本地区一定区域范围的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在总结过去中国各地试点和示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农业典型模式,以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深入开展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相统一。从生态农业系统的产业化特征来看,建议根据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按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分类”的生态农业典型模式。目前,这类模式主要有如下三大类型: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二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通过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农业生产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
因地制宜制定生态农业支持政策,规范其补贴标准。借鉴国外生态农业支持政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生态农业支持政策,规范补贴标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雄厚的财政资金支持。当前中国的农业补贴资金来源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所以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及团体的加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提升支农资金总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合理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生态农业补贴制度。此外,补贴标准是补贴的依据或准则,应因地制宜制定和规范补贴标准,以确保补贴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生态农业补贴标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行为的实际费用支出;其二,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减少的农业生产活动收入等。
开展生态农场示范建设,创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通过品牌引领,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以生态农业品牌化运营打造产品生态圈,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和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以生态农业产业联盟打造企业生态圈,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主体,创建一批生态农场,打造全产业链的生态农业企业联盟;以生态农业复合式循环打造区域产业生态圈,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驱动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即构建以家庭农场或企业为单元的主体小循环、以示范园区或村域为单元的片区中循环、以乡镇或县域为单元的区域大循环。“十四五”期间,生态农场的示范建设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定制分红等利益联结形式,形成的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组织联盟。其中,农业龙头企业专心抓“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心抓“服务”;家庭农场(农户)专心抓“生产”。这样既能减少雇工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
开展生态农业负面清单制度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负面清单指的是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为生态红线,确定农业生产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生产所导致的污染源、违规行为、落后产能实行减量化和退出机制。在当前生态农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是由于人们的视野不够开阔,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只能依靠不断增加外部投入,或是对于分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并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因此,在今后中国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建立负面清单的倒逼制度,从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对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