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加快推进城镇化,对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宋洪远 江帆
有学者通过对拉美城镇化进程的分析,认为从某种程度看,中国正面临与拉美国家相似的严峻挑战。拉美国家作为世界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其现代化进程开启较早,但却长期陷于城镇化陷阱之中。如何避免重蹈拉美国家覆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稳妥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途径。比较拉美城镇化与我国城镇化驱动机制的系统性差异,分析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安排对城镇化的影响,并提炼概括相关经验和启示,在回答我国的土地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城镇化这一问题的同时,为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从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历史看,其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并未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远跟不上高速的城镇化步伐,也未能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载体。土地私有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失去土地,而城市无法有效吸纳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致使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社会动荡不安,进而落入城镇化陷阱。
中国与拉美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都面临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挑战,并且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在梳理拉美国家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土地制度安排使得城镇化的发展成效产生了巨大差异。在吸收借鉴拉美国家城镇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世界其他国家推动城镇化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看,资本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激进性和功利性特征,资产阶级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土地的高度集中和财富的过度占有,使得失地农民流离失所、困顿不堪,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让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确保改革不偏离正确的航向。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单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且要让转移人口充分就业,享受平等的权益和服务,最终全面融入城市。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主转移和农民的自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正性原则。
第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农业转型和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城乡之间的互利良性循环,才能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拉美各国在农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推进了高速的城镇化,农业供给与城镇化需求的长期不匹配,使得拉美国家城镇化的物质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陷阱的跨越。当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第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安排对城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拉美各国的教训说明,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是其陷入城镇化陷阱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继续实行农民进城落户不以退出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为条件的政策,使进城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审批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度,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为进城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有偿转让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是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忽视这一点,必然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完善失业救济、社会福利、养老保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降低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对已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重点做好居住条件改善工作,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平等对待进城农民与城镇人口,实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编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