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八旬的洪金龙,在新闻宣传园地乐当勤奋的“挖金人”,同行们敬称他“老前辈”,同亊们尊称他“老法师” ,通讯员们亲切地叫他“洪老师”。他,倾心笔耕六十载,笔端流淌张江情,倾力耕耘新闻园,报效祖国感恩党。
勤笔耕耘——广播情
1960年初,洪金龙从教师岗位调到张江公社文化站工作后,参加会议和活动多了,社交也广了,经常下村下队,发现有很多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于是就跃跃欲试,学写稿件,向川沙县广播站投稿。开始时,即使写一条二三百字的新闻,也要草稿纸一张又一张,幸得当时县广播站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持之以恒的笔耕磨砺,写作水平不断长进。1961年始,他又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写稿,写得多了,质量提高了,录用率也高了。1962年后被《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先后聘为通讯员。
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线广播是农村主要的宣传工具,广播喇叭通到毎家每户,高音喇叭装到田头、仓库场头,百姓从中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收听天气预报、安排农作物播种、管理、收割等事宜。每逢“三夏”、“三抢”、“三秋”大忙季节,以及公社有中心工作,公社机关干部下乡劳动期间,他收集素材,写典型,写先进,写收、种、管进度与质量,稿件即送公社广播站广播,有的也被县广播站、市广播电台录用。群众听了高兴,领导听了叫好,不断地写稿,既广交了朋友,又不断地提供了报道线索,还丰富了写稿题材。从此,写稿成了他的爱好,锲而不舍地写稿、投稿,电台、报刊的编辑和记者也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尽心尽责——编辑情
在撤县建制成立浦东新区的前几年,洪金龙被借调到原川沙县的《川沙报》社任编辑、记者,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中,他学到了不少如何办好报纸的技巧。2002年,张江镇围绕建设科技镇的战略目标,镇党委、政府决定,筹办一份自己的报纸。退休不久的他受托参与筹办。2002年8月28日,四开四版的《张江科技文化》报创刊号问世了。2009年7月31日《张江科技文化》报改版,成为镇党委、政府主办的社区报。办报初期,编委会人手少,他集记者、编辑、校对、通联于一身,积极组织稿源,找米下锅,常是骑着“老坦克”下基层,跑社区,起早摸黑写稿、改稿,保证按时出版。
洪金龙平时忙于组稿、釆访、改稿,同时也不忘和通讯员交流沟通,融洽相处,乐为他人做“嫁衣”。当通讯员们有了题材,常会打电话给他询问能否写?怎样写?或将写好的稿件直接送来时,他会放下案头事务,或当场改,或提出建议,让其回去修改补充,又经他反复修改后再定稿,并征得作者的认可,方感心安踏实。洪金龙也笃信“题好一半文”之说,在改稿和编稿过程中,为了文章题目的醒目和贴切,常冥思苦索,夜晚辗转难眠;为了确保稿件內容的真实可信性,常翻阅权威性资料查对核实。
晨耕夜耘佳作多。洪金龙也是个善于从平凡人身上寻找岀闪光点的“挖金”者。几十年来,他采写的百余篇新闻通讯,无不倾注着他对张江乡土的满腔激情。从《张江科技文化》报创刊到今日改版为《新民晚报社区版·今日张江》报,巳出版了230多期,发行量从1.5万份增至目前5万余份。洪金龙期期参与部分稿件的修改和报纸的校对工作,他是该报创办的参与者,成长的耕耘者,发展的见证者。
老骥伏枥——晚霞情
2014年9月,75岁的洪金龙第二次退休,从编辑变为新闻志愿者。角色虽变,但写作激情不减,笔耕不辍,佳作连连。受编委的信托,还要义务兼顾版面校对等事宜。2015年1月,在骨干通讯员们的建议下,由他牵头,组建了一支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新闻写作文化团队——江春新闻坊,旨在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为社区报及各级报刊提供更多稿件,颂扬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新闻坊自组建以来,已被市、区、街镇报刊录用各类稿件1000余篇,在各类征文活动中屡屡获奖。自行编选见报作品选2集,出书(个人作品选)4本。在镇文化团队星级评审中,新闻坊连续四年被评为高于五星级的“特别团队”、“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