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参考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铲除“传言伤农”的滋生土壤
  □ 龙坪 

  “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死在谣言前。”继菜贱伤农、奶贱伤农之后,“传言伤农”又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隐形杀手。近年来相继出现的避孕药黄瓜、柑橘大实蝇、红药水西瓜、香蕉致癌、葡萄致癌、膨大剂等“传言伤农”事件,针对的几乎都是一些日常鲜活农产品,它们季节性强、储藏时间短,虽经有关部门及时辟谣,但在短期内仍给市场造成较大冲击,致使农民含泪倾倒农产品的情景屡见不鲜,损失惨重,令人痛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整个新闻舆论的态势和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博客、微博等传播载体的出现,使人人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这一方面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但另一方面也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源头。在一些事件的反映上,往往是微博“点火”,网络“发酵”,媒体集体“跟进”,最后变成“舆论爆炸”,质疑一切。以致真相被淹没,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如何杜绝“传言伤农”?谣言发生后如何阻止其传播并降低损失?应从政府、媒体和个人三个角度出发,多管齐下,打造一个政府主导、媒体自律、个人自觉的综合性防治体系。

  各级政府应加强舆情监测,面对谣言,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处理,掌控舆论主动权。可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政府公共微博等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做好相关科普宣传,让谣言在真相和科学面前无形消失。

  主流媒体要做好社会舆论的稳定器。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明确响亮的声音。特别是对涉及到农产品安全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媒体要多方求证,认真审核;在报道某些敏感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受众的解读习惯与承受能力;谣言发生之后,也应及时跟进,协助“辟谣”,揭开真相。

  公民应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断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科学理性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避免以一概全,随意推测,造成“非事件”地区农产品滞销。

  知情权、表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应建立于客观理性的基础之上。被谣言蒙蔽,也就无所谓“知情”;以讹传讹,更算不上真实“表达”。杜绝“传言伤农”,需要我们不断净化网络空气,持续优化网络生态,努力营造健康优质的舆论氛围,让农民安心,让市民放心,让网民清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禁毒·专刊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小麦丰收到手还要颗粒归仓
铲除“传言伤农”的滋生土壤
“素质高考”凸现农村教育短板
东方城乡报三农参考周刊B01铲除“传言伤农”的滋生土壤 2013-06-25 2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