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文化体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盼博物馆“夜市”常开
  □王星云

  今年5月17日至19日,全市30家重点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让观众在美妙的氛围中欣赏博物馆藏品,领略夜间博物馆的魅力。 

  博物馆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仓库,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精神财富,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珍藏,记录着历史与社会发展,担负让市民了解过去、启发思考的重要使命。现在申城博物馆总数已有120座,超过60%免费开放,彰显博物馆的建设成就和它的公共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有价值的文化服务。 

  博物馆必定是面向公众开放、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场所。在上海建设全国领先的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如何向市民打开知识的大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服务功能,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让展品“活”起来、“动”起来,让历史“走出去”,把文化“请进来”,才能够发挥博物馆最大效益。而上海现今的博物馆,举办的各种活动有过创新和发展,但受传统国办文化的体制束缚,在开放时间上,基本还和单位、学校一样,停留在每天“早九晚五”模式,怎样满足市民的参观需求,发挥博物馆的最大潜能,还大有文章可做。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举办过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唐宋元明清国宝展》让人记忆犹新,这个展览盛况空前,吸引沪上、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观众参观,最后一天开设24小时通宵场,仍不能满足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的内容经典,以及根据市民参观的时间需求,都证明博物馆可以并且需要开设夜场。现在市民和旅游观光者,下班以后或者晚上如果要想参观博物馆,只是一个奢望,沪上100多所博物馆中数以万计的宝贵的经典展品,到晚上只能“闺守空房”,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披露,虽然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总量排名全国第一,但在公共文化机构的总量和人均方面,则排在26和27位,表明上海在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以及如何发挥现有文化场所的作为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能可挖。如果说上海今年在世界博物馆日,有30家重点博物馆率先示范,带头开创“夜市”服务,那么殷切期望这种创举,能发挥示范作用,成为沪上博物馆的一个常态化做法,引导沪上更多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创新开放和传播方式,争取社会和主管单位的支持,克服各种困难,为市民着想,彰显博物馆的最大作为。同时还要围绕“更突出公益、更全面开放、更讲究科学”要求,不断提升申城博物馆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创意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展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增强自身活力创新力,不断创新博物馆展示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市民喜闻乐见的现代传播方法,新颖、别致、互动的方式,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进程中,需要更多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本着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追求,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化和普惠性上,转型突破,创新驱动,放大自身功能,千方百计体现文化设施陶冶性情、塑造美化心灵,传播先进理念,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为。让上海这座城市的美丽夜空,更多绽放博物馆的迷人芬芳和巨大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禁毒·专刊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昔日“海边郎”唱响今日美好生活
老闵行传统舞蹈获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奉贤区举行健身气功交流展
城中居委开展睦邻文化节活动
盼博物馆“夜市”常开
安亭社团交流票友登台过戏瘾
东方城乡报文化体育A07盼博物馆“夜市”常开 2013-06-25 2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