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鱼龙欢腾,舞动最美丽的风景,乡音款款,述说老闵行的历史……初夏时节,正值市民文化节各项活动在江川社区高潮迭起之时,“老闵行”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通过评审,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江川路街道(老闵行地区)地处黄浦江水陆要津,相传清嘉庆元年(1796)26岁的老闵行士子李林松赴京赴考,在老街东横泾码头上船,经横泾桥下正要进入黄浦江,忽有两条鲤鱼跃至船上。李松林脱口惊呼:“鲤鱼跳龙门啦!”随行书童连声祝贺。果然,李松林此去京城高中进士,后官至户部员外郎。嘉庆二十二年(1817),他捐资重建了老街横泾桥,并改桥名为“聚龙桥”。自此,老闵行逐渐形成了“鲤鱼纳福”和“鲤鱼跳龙门”的励志、示庆的习俗,每逢元宵灯会和端午庙会,最多最亮的总是鲤鱼灯,并在行街表演中形成手带鲤鱼灯舞。
目前传承和保护的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以清嘉庆年间形成的鲤鱼灯习俗和传统舞龙为基础,在上世纪30年代又融入安徽制灯和苏北舞草龙技艺而形成的群体舞蹈。其表演内容富有情节性,主题鲜明;鱼龙对舞富有竞技性,生动有趣;场面热烈,观众互动,适宜于广场表演,很好地体现出老闵行地区历史上外来文化的融合和发展,盛行于元宵灯会、端午庙会等庆典场合。
1987年,该舞蹈经闵行区文化馆挖掘整理,恢复排演。1994年,被列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上海卷》及《上海民间舞蹈集成》重点民间舞蹈。2010年,江川文化馆又重新编排,并逐步健全传承和保护机制。近年来文化馆在传承的基础上,给予该舞蹈以新的内涵。新版舞蹈结构较之传统形式显得更为丰满和积极向上。“鱼龙交汇”、“鱼跃龙门”、“涅槃化龙”、“龙翔九天”等,无不寓意和展示了当代江川人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风貌。
为了克服传承历史上的断档,将传承脉络理清,江川群文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心,历经数年,克服了诸多困难,基本勾画、整理出了整个舞蹈项目的历史传承脉络。江川路街道历任领导均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在经费和传承保护工作中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2010年以来,数个版本的舞蹈排演工作得到了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和武警航天厂中队等驻区企业和部队的大力支持。
《鲤鱼跳龙门》无疑是江川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民间世代相传、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闵行地区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基因。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更好地激发江川市民对自身家园的认同感和历史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