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三农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产示范户是这样育成的
  1987年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毕业就被分配到河南省修武县王屯乡干农业助理的杨法谊心里很清楚,带领农民走粮食高产创建的道路是修武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2007年3月,42岁的杨法谊任县农业局局长时,决定为“粮食争高产,农业创特色”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他的方针就是上引农业科技院所,下建高产示范户,培养生产能人,打造高产基地,弘扬农耕文明,增加农业收入。

  5月底和6月初,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育种专家到河南看品种区试情况以及田间测产,结果,两次遇到了同一个人——修武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黄玉莲。身材清瘦的黄玉莲在麦地里穿行,对每块地的品种、栽培了如指掌。但她说,她的局长更厉害。她说的这位局长,今年48岁的杨法谊。果然,局长的确厉害,修武县农业硬是在他手里整出了特色——高产创建。2010年,修武创三项粮食单产全国纪录,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修武粮食生产又创两项全国纪录;2012年,修武粮食生产再创两项全国纪录,实现了粮食生产9连增。专家一致认为,今年修武各个试验地块,产量均有新的突破。

  修武是个小县,耕地不到37万亩。北山有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的云台山,南川尚无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而修武农民习惯种粮食,还习惯自己种。高村乡东黄村委会主任王聚才介绍,他们村有1500口人,人均一亩半耕地,几年前成立了一个种植合作社,有150户700亩土地加入,这几年就一直停留在这个规模上,因为更多的农户坚持自己种地。

  对此,1987年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毕业就被分配到修武县王屯乡干农业助理的杨法谊心里很清楚,带领农民走粮食高产创建的道路是修武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2007年3月,42岁的杨法谊任县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他的思路得到局班子成员的一致支持,决定为“粮食争高产,农业创特色”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他的方针就是上引农业科技院所,下建高产示范户,培养生产能人,打造高产基地,弘扬农耕文明,增加农业收入。

  当年麦播时,杨法谊就出现在了郇封乡裕国庄村焦小金的5亩地地头,请他当了粮食高产示范户:试种新品种。从施有机肥到犁地耙地,杨法谊把播种要求,反复跟焦小金交待了多遍。看到地整得垄直、土碎、肥足,杨法谊把50公斤麦种提到了播种机旁。村民们好奇地问:这么点种子能高产?咋还瘪成这样?杨法谊耐心地应道:明年打的麦,肯定比你多。

  多打粮就得多下地。从越冬水到返青水,个个环节不落。小麦分蘖时,焦小金们心里有底了:平均每株多分两三个蘖。麦收时,一亩地竟然比村民多收了100多公斤。没等麦子晒完就被“抢”光了。转眼又到了麦播,杨法谊又开始一个示范户接着一个示范户跑。把总结出的高产技术顺口溜也传了下去:“多施各类有机肥,普用土壤调理菌,定产测土施底肥,因时因地播种匀,起身前喷化控剂,拔节后追攻穗肥,扬花前后巧防病,补喷微肥夺丰收。”他把手机掏出来展示,他现在联系的示范户已经有400多个了。

  “窟窿秋,不少收。”这是传统观念。就是说,玉米苗少几稞也不用补,不影响秋收产量。郇封镇王李张屯村年近60岁的李全道,是个退休回村的干部,他不但信这一套,还能讲出个道道,村里人尊称“老干家”。杨法谊就找李全道来推广高产玉米,果然,俩人摽上了。

  高产玉米要株距小、行距大,老李说不中,密不透风咋行。结果是,杨法谊占上风:10亩地只留一畦按老办法种,其余的采用高产技术。到玉米抽穗,就见了分晓。最终产量杨比李增产30%。这件事使一大批传统的“老干家”成了高产示范户。

  “你的地底肥上得足啊”,王庆玉忘不了第一次见杨法谊时听到的这句话。回村养鹌鹑后,王庆玉就把卖剩的鹌鹑粪往地里上。俩人站在院门口就聊起了粮食高产,从备播到田间管理,从施肥到药剂喷防,王庆玉心悦诚服。来年5月上旬,麦田“一喷三防”后,王庆玉就去围着鹌鹑转了。黄玉莲下乡特意拐到王庆玉的地边,果然发现本该绿油油的麦地,变成了“彩条田”。技术没问题!难道种子有问题?王庆玉知道自己种的是新品种,但不知道杨法谊没到他这里来是因为住了医院。他就给杨局长通了电话,很快,杨法谊就来了,还带来了缓解药害的“芸大120”。原来王庆玉走在田垄上喷药时,大臂甩喷杆,回摆时还有个停顿,这一甩一顿,垄中间四五行麦的受药量就多喷了好几倍,产生了药害。

  在局长杨法谊眼里,农技站站长李胜利、高级农艺师黄玉莲和王爱萍是农业局的宝贝,他不让他们同时下乡,免得累坏了。结果杨法谊自己在2009年正月被确诊为双侧严重股骨头坏死。杨法谊的办公室从二楼搬到了一楼,还求教老中医,潜心琢磨,自制药膏。他啥都可以不干,就是不能不下乡。张小新就是被他感动当上了示范户的。45岁的张小新一直做生意,家里的10亩地只是捎带种种。有天晚上他正吃饭,杨法谊打来电话,小新以为又是劝他当示范户,却是说借小新家放肥料。他和小新一起清理房间,直到肥料卸完堆好还没离开。2011年7月19日,修武降大雨,杨法谊照例巡看示范地,发现小新的10亩示范田积了水。杨法谊和司机硬是把被施工堆土堵住的排水沟开通才离开。

  就这样,示范户一户一户地增加,示范地一块一块地增多,修武渐渐成了国家级、省级育种专家挖掘新品种潜力的最佳试验田,各级栽培专家验证农业新技术的最佳数据库。玉米、小麦、果菜等新品种新技术一批一批来这里“走穴”。杨法谊把这些新东西留了下来,变成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热爱,对农业干部的信任。

  在东黄村,65岁的种粮大户王祖刚承包了200亩的砖场复耕地。今年,他种的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中麦60”。6月6日,专家们来测产。老王和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在地头聊了起来,说他总结了八句话:底肥施足必深耕,上虚下实是根基,底墒要足保全苗,拌种防病要记牢,返青以后要化控,拔节前要上尿素,扬花浇水促高产,一喷三防保丰收。郭先生提出改进意见:不要仅仅局限于“化控”……

  老王的八句话不一定到位,但老王对种粮的认识与投入到位了。对杨法谊来说,没有比这个更珍贵的了。

  孙鲁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禁毒·专刊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高产示范户是这样育成的
20天要套10万个果袋 套袋质量对苹果有直接影响
“吴桥西瓜”盯着市场种
“莲藕大王”巧念生态种养经
东方城乡报三农生活B06高产示范户是这样育成的 2013-06-25 2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