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培育上海新型职业农民
  封面人物观点

  专家档案

  邵林初

  中共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

  核心提示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不提高农民素质,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的新型职业农民。        文字整理/王平

  本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本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置于整个“三农”工作中去谋划,置于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去落实,置于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去推进。

  (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开展培训。坚持培训为产业服务的基本思想,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主要内容:一是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三是围绕高水平培训要求,培育一批创业型农民;四是围绕农业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开展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不断强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中,积极打造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优质科研、教育、培训资源作用,加强“四有”建设,即有百名讲师团队伍、有稳定齐全的培训基地、有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有适应农民需求的媒体资源。主要内容:一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全市开展了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认定工作;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了由300多名专家组成的市、县两级农民培训讲师团;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民培训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三)注重绩效管理,构建农民培训良好机制。农民培训工作面广量大,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考核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培训管理体系,确保了培训效果。主要内容:一是明确职责任务,构建长效机制;二是强化绩效管理,确保培训成效。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阶段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探索,其概念与内涵在日益丰富,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有机地将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结合起来,体现了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描述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特征。一是职业特征鲜明。新型职业农民思想理念先进、创业欲望强烈、市场意识超前、务农意愿稳定,具备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文化素养、管理经验、经营能力。二是主体地位明确。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以维持生计为生产目的的传统农民,能够以独立的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进入市场,组织起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追求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报酬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三是从业稳定性高。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一般能够获得较好的经营收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构思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件关乎农业农村发展的大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性质、内涵,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如下思考:

  (一)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在目前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分产业研究提出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和生产环节设置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是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按生产标准、技能标准、职业标准实行基地依托、单元操作、产学交替等多种教学方式送教下乡、进村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产业开展一对一指导和跟踪服务。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条件建设,结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教育培训教材,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示范基地,大力培植培训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培训基地。

  (二)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要求,提出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建立可操作的认定程序和档案管理制度。

  (三)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体系。要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将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现有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要研究制定市、区县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

  本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政府主导的培训机制。从国外经验来看,农民教育培训大多实行政府主导,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鉴于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推进的工作力度。

  (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化建设。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业职业培训作为一项制度来建设,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具备继承、购买或独立经营农场的资格,同时还可以享受国家农业补贴和贷款优惠。在我国由于农业人口多,经营主体多,农业生产还基本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新型职业农民还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地区和城市郊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相对要快些,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急需加强制度建设。

  (三)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模式。在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方面,可以提倡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理念。职业农民培训应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为主要目标。一是对于种植、养殖大户,应考虑其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迫切需求,以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为目标,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二是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应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协作型农民,激发他们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加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三是对于农村经纪人,可按照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副产品营销人员两种类型,以培养业务熟练的农村经营中介为目标,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产品营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这部分人在发展商品经济方面有较多经验,在他们身上存有成长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巨大潜力。

  (四)扶持政策要进一步聚焦和深化。当前,农业部正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浦东和崇明作为农业部下达给上海的两个试点区县,正在积极探索中。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系统性政策的支持,既要考虑其生产能力提高方面的培训政策,又要考虑其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补贴政策,还要考虑其农业就业及相应的社会保障支持政策。二是现有政策的聚焦。近年来,农业扶持政策不断拓展、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包括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农业保险。部分区县开始探索政策向组织化、规模化经营聚焦,并要求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三是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只有“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从事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与其他产业人员大体相当的收入和待遇,农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为此,新政策的设计应向农业从业人员适当倾斜,不断提高农业从业的收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合作社
   第B04版:专题报道
   第B06版:合作社·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加快培育上海新型职业农民
湖北:启动千乡万村环保行
海南: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置
广西:开展清洁乡村环境行动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加快培育上海新型职业农民 2013-05-16 2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