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朝晚年,至今将近有百年历史,可能属于市郊历史最长的浦东航头镇下沙书场,因为无力承担高昂的房租,仅靠听书人每位2.5元的收费,请不起演员前来说书,不能维持日常开销,从去年9月份开始被迫关门停业至今。听惯了书的老年人,如今没有了去处,呼吁能够尽快恢复下沙书场的演出。
下沙书场关门停业,警示上海市郊的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弱势人群的文化权益,在申城文化发展中,千万不能忽视和轻视,已经进入老龄化城市的上海,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占据整个社区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文化低保”、尊老爱老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郊区和城市边缘地区,更加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平日里听书聊天拉家常,是老城厢和郊区农村老年人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也是保留至今的一项申城传统文化活动,每天上下午泡一壶茶,听一档书,互相问候和拉拉家常,已经成为申城郊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内容,也是郊区男性老年人最喜欢的一项文化生活,区区2元5角的收费,尽管只是收取象征性的座位费,对老年人来说已经是蛮高的费用。但这些收费,肯定不能满足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书场开销,包括房租、服务人员、请演员的费用以及茶水等开支,特别是房租的费用。所以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场所,现在一些社区文化中心内部开设的书场,普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或者象征性地收取1元茶水费,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提升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水平,应以普惠性、公益性、便捷性为原则,不断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配套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这是“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建设的追求目标,像老年书场、老年活动室这类纯公益性的,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的场所,完全应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通过政府支付房租,定向资金补贴的办法,落实正常运营需要的开销,扶持其正常运营。
下沙书场的停业,也警示我们的政府文化管理机构,落实文化发展繁荣的任务,也要从基础做起,做好市场调查,摸清市场行情,认真规划设计实施好文化服务的项目和活动,具体明确政府每年必须安排并且落实的文化项目经费,必须落实覆盖到郊区和弱势人群当中,从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到文化服务的组织管理,市场扶持的匹配补贴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上海的文化服务能级,使上海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润泽,这样才可以去呼应建设国内一流领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应有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