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在其世界主要市场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而且在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增长。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生态农业面积
生态农业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在耕地中的比重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都在增长。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中以澳大利亚的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1050万公顷,其次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分别有3l9.2万公顷和123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5000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000公顷。
生态农产品产值
据国际贸易中心报道,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澳大利亚每年有机食品销售额超过1亿澳元,国内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0%。德国生态食品每年销售额为40亿欧元,约占全部食品市场销售额的3%。德国的生态食品市场占整个欧盟的30%,可以说德国是生态食品的消费大户。据测算,美国有机农产品每年零售额达到110亿~13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15%~25%之间,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
生态农产品需求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87%的美国商店购买者愿意购买与常规食品同样价格的有机食品,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72%愿意购买有机生产的蔬菜和水果。在瑞典,绿色食品被称为生态食品。最近的市场研究表明,在大部分主要的有机食品市场中消费者需求量迅速增长,一些国家的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销售的份额中占到5%~10%。而在瑞士,丹麦,瑞典,英国等欧洲主要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每年消费量增加率超过l0%。当时英国权威认证机构——土壤协会预计,在2010年前,英国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将达到25亿~30亿英镑。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从各个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的支持。政策上的支持,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同时,环境净化、生态建设的对象多系公共资源,对该类资源的浪费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政府的财政支持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年政府都拨出专项资金以发展生态农业,对实施生态耕种的农场进行补贴,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刺激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其次,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成立了许多的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培养大量的科研人员,参加生态农业研究的人员包括遗传、育种、栽培、生态、生化、土壤、植保、园艺、水产养殖、畜牧、林学、生物工程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方面的人员。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组织工作,机构健全,并以现代化科技为依据把科研与教学、推广密切结合起来,所有的这些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旺盛,经营生态农业有利可图。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食物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特别是疯牛病等疫情的先后暴发,造成了人们对食物安全的恐慌,同时引起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广泛关注。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食物的质量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市场逐渐成为食物的“主流”市场。对于农场主而言,生态农业生产同常规农业生产相比,其特点是:实物产出数量少,而可获得的价格较高。在为农场主提供新的就业途径的时候,也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另外,各国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财政政策等,也为经营生态农场提供了保障。
最后,培训、信息服务及观念的推行。为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各国政府在对生态农业这一跨学科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同时,也建立了许多的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使农民真正地理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培训及信息服务的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来发展生态农业,还包括对目前的食物市场的新认识。促进有关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以及对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同时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使消费者取得这样的共识,即农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部门,而且更是一个与整个国民的健康和安全休戚相关的部门。农业生产必须日益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