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真佩服国人的海量词汇。在他看来是同样的一个活动(旅游),中国怎么可用那么多词汇来表达。其实,还有更多的词汇可以把“公费旅游”掩盖掉,如“调研”、“取经”、“互(回)访”、“出差”、“休假”、“疗养”、“洽谈合作项目”、“看望工作人员”、“陪同客人考察”等。真可谓“欲遮耳目,何患无辞”?
想当初,仓颉为国人造了大量汉字。词汇量多,原本可更确切地表达事物的细微差别,但也为一些“捣糨糊”、善“忽悠”的人或推卸责任,或混淆视听,提供了更大的回旋和混淆的空间。早知今日,想必仓颉是要后悔造这么多字的。
政府部门怎样使用“三公”经费,一直是国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三公”经费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有权过问其去向。“三公”中,除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外,公务考察无疑占很大部分。曾几何时,公务考察演变成了公费旅游且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一曰“上行下效”。既然部级领导可以出国,局级为啥不可以?既然局级可以外出,处级为啥不行?以此类推。大不了级别低点的跑得近一些、次数少一点、标准低一点;或者,国外去不了,在国内转悠转悠也行,反正不管是用本单位的钱,还是由对方单位买单,用的都是公家的费用和公家的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曰“摆平”心理。都是一个班子里的人,如果老是集中在一二个人出去总不太像话。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虽有个先后,但也算“阳光普照”,皆大欢喜。事实上,所谓公务考察,除有些确是在办事外,更多的是给一部分人享用的“另类福利”。
文明发达国家对纳税人的钱是管得很紧的,别说用于官员个人,就是用于公众事业,也要经议会反复审议方能动用。香港某位领导,就因超标准花了一点接待费用,结果招致港人诟病,最后公开检讨。照理,由纳税人上缴利税构成的“公款”应为国人所有,而如今似乎演变成有权者享用的“专属领地”。难怪有桥段戏言:“大秘不及小秘,大款不如公款”。似乎公款是用不完的,不用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