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几乎每晚都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的层层推进,不少鲜为人知的焦裕禄的人生画卷全方位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焦裕禄外孙余音饱含深情献唱的“娘”的主旋律久久回荡在人们的耳旁。
“焦裕禄”精神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走了生命,年仅42岁。临终前,他对组织的唯一要求,就是去世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由此,一个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便深深地记刻在了全国亿万人们的心上。1990年,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焦裕禄》,此片尽管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但人们也大都只知道焦裕禄在兰考的那一段经历。事过境迁,由浙江永乐影视制作公司与上海电影集团联合打造的这部30集电视剧《焦裕禄》,最大的贡献在于还原了一个更完整、更真实、更鲜活的焦裕禄,不拘一格地为观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焦裕禄平凡却伟大的一生,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期绽放新的光芒。该剧集播出后的收视率节节攀升,网民一片热议称颂,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一部英模剧能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和共鸣,是近年来所不多见的。
以英模人物为主角创作的影视剧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许一新 实属不易。我所看到的,要么是概念化的去塑造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要么纯粹是呈现英模的感人事例;要么为了迎合市场,片面追求贴近大众,将英模无端矮化。而《焦裕禄》剧集似乎突破了原有这些传统或迎合的思维表达方式,始终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间去刻画、塑造、挖掘其人格精神的内涵,强化其的真实、立体和丰满。
剧集从焦裕禄苦难奋斗的青少年时代开始讲述,土改、清匪、反霸、抵抗日军、工业战线上的拼搏,无不表现出他从小就是个有反抗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人,从而为焦裕禄人格精神的升华找到了一个逻辑依据和动力来源。兰考是焦裕禄生命的华彩乐章,他在奔波、劳碌、纠结、焦灼、奋斗中度过每一天。“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灯。一颗星代表一个人,做好事的人星光闪亮,做坏事的人星光黯淡”;“我是人民的儿子”,“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的许多台词和即兴讲话,无不让人从内心生发出一种崇敬之感。焦裕禄不仅是一个一心为民操劳的好干部,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好男人,懂得情感的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他不仅能拉得一手好二胡;会为学技术而与苏联女专家柳芭跳交谊舞;考哈工大时他会因考分不及格而据理力争;与妻子徐俊雅相知相爱会在夜色朦胧的树林中对唱“小二黑结婚”;为女儿辞去邮递员工作改去食品厂挑酱油,让孩子从小懂得劳动磨炼的价值;当得知母亲来洛阳探亲多日,因自己忙于工作错过相会时,疯狂奔跑跪倒在母亲回乡路上的车轨上泪流满面……无不让人从内心生发出一种动容之感。焦裕禄人性中那超乎一般普通人的坚韧、坦荡、大善,集聚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所共同具有的为政、干事、做人的共性,又有其有血有肉的鲜明个性,因而赢得了人们真正的赞颂、长久的怀念。
在当下社会多元、多样、多变的转型时期,剧集的主创人员历时四年制作拍摄出如此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奉献给观众,无疑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这对于我们的人民、我们党的各级干部、我们的国家来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在50年前的焦裕禄以及很多党员干部身上,人们看到了他们以实际行动甚至生命,心存抱负、渴望作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和与民族、国家命运共同担当的责任,以至于后人在重温他们的事迹,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体会到他们高尚、优秀得如此自然而不容置疑。我想,剧集《焦裕禄》为何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共鸣,大概缘由来自于现在的人们是在呼唤这种“高尚”和“优秀”的回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