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丽
晨露未晞,单车的轮辙在晨曦中蜿蜒,我与同事怀着探寻城市变迁的期待,一头扎进浦东塘桥滨江的怀抱。循着单车碾过的痕迹,叩问岁月深处的斑驳印记,感知这片土地于时光淬炼中舒展的蓬勃新姿,读懂塘桥往昔与今朝的深情对话。
张家浜塘桥段绿道,是我们的首站。脚下的路面带着夜的余湿,仿佛藏着无数待诉的故事。
2023年,那环绕塘桥辖区的10公里“O”环形步道,像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为张家浜注入了新的生机。路边的“张家浜故事”和“塘桥生态科普画廊”,宛如时光的窗口,在这里徐徐展开。
骑上单车,转过浦明路的街角,上海轮渡“塘桥渡口”的候车大楼便撞入眼帘。这座1936年建成的候船室,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走进其中,墙壁上陈列着从1922年的公安号到2024年的11电动船,构成一部生动的轮渡进化史。自清朝的浦东塘工善后局起,塘桥就与上海百年轮渡紧紧相连。船型的更迭、码头的变迁、渡口体制的变革,每一个细节,都是这片土地发展的生动注脚,是独属于塘桥和眷恋它的人们的珍贵回忆。
站在“塘工局轮渡航线图”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从塘工局到上海轮渡,从清代公文到早期股票,还有那历经岁月的塘桥渡口码头改建记录,每一样都承载着时光的重量。
沿着塘桥滨江步道南行,“中栈船坞”旧址上的中远海运大厦,宛如一座闪耀的丰碑。它矗立在曾有“远东最好坞”美誉的董家渡船坞旧址之上,承载着历史的荣光。
大厦那流线型的轮廓,恰似一艘蓄势远航的巨轮,将航海文化与现代办公理念完美融合。大厦下方,保留着曾经的巨大船坞,内壁钢筋混凝土上的水位线,宛如岁月的刻度,记录着往昔的繁忙。
骑行途中,南浦大桥的钢索斜拉塔如巨人般映入视野,我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桥塔上,“南浦大桥”四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991年通车的南浦大桥,结束了上海市民过江不便的历史,它是上海市区首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这座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上海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者——它目睹了浦东的崛起,展现着中国建桥技艺的高超与上海的无限活力。
不远处的南浦广场公园内,大型不锈钢雕塑“纽带”尽收眼底,雕塑后面是8000平方米的开阔大草坪,环境安静宜人。2023年的“拆墙透绿”工程,让公园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为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游园体验。
最后,我们沿着南浦公园踏上了返程之路。车轮缓缓碾过“大O环线”步道的标识牌,这一路的骑行轨迹,串联起的不只是沿途的风景,更是张家浜从黑臭到清澈的新生,是渡口从古朴到现代的跨越,是船坞从繁忙到怀旧的转型,是大桥从实用到地标的升华。待明日清晨,阳光与车轮将再次唤醒它们,在城市发展的新征程中,催生出更多元的精彩,让每寸土地都诉说着蓬勃的塘桥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