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概念,现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巴西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出口国,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与中国保持密切农产品贸易关系。同时,巴西是世界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之一,在精准农业、转基因技术、生物经济、应对干旱技术、低碳农业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巴西农业转型发展。
巴西对标国际科技前沿、国内农业发展需求,制定重点研究计划,以计划为指引,整合资金、资源、人才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推动整体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首先是做好科研现状摸底,加快区域研究中心与农产品研究所布局与建设。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根据农业区域分布特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将研发机构分为专业研究中心、农产品研究中心、生态区域研究中心和特别服务中心,并将农产品研究中心和生态区域研究中心主要放在各个生产区,不仅便于及时发掘产业、生态发展需求,更便于试验开展与推广。
其次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巴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意识强烈,除了具备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机构,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从研究机构布局、研发计划制定、农业科技推广等路径多元,做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再次是强化合作方式创新,加快制定全球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计划。在巴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全球性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战略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以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为实施主体,筛选需要重点突破需求和领域内国际领先科研机构,进行对接与合作,合作方式机动灵活,既包括人才培养交流,也包括共同项目联合攻关,还包括共同实验室平台与资源的共享共用。
整体来看,巴西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其他公共和私人企业”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公立机构与非公立机构共同合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主体,并以法律规划为指导,做好资金保障与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以国际合作交流为助推器,营造全社会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快速发展。
借鉴巴西经验,中国可进一步加快区域研究中心与农产品研究所布局与建设、制定“卡脖子”关键技术创新计划、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加快制定全球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计划等,逐步健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助力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来源:《科技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