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农耕教育回归本质,释放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

  【核心提示】  理解“农耕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亲子研学、休闲娱乐等浅层参与上,还应回归教育本质,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综合价值,从课程持续化、内容系统化、评价科学化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农耕教育并非学科教育的点缀,它既关乎土地、粮食和生态的认知,也关乎身心、人格和社会的塑造。如何从“体验”走向真正的“教育”,让农耕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撑,重回教育的现场,值得深思。

  □首席记者 贾佳

  农耕教育,正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日益重要的一环。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各地积极落实。作为率先行动的省市之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21年4月和2023年4月,先后遴选并推介了两批市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场所)。在135家获批基地中,农业类基地多达107家,占比接近八成,足见农耕教育在劳动社会实践中的分量。

  农耕教育,不仅仅是种菜养花。不少学校推动农耕教学,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体验阶段。每两三年组织一次活动,每人一定量的活动经费,形式上完成了任务,但收获有限。要推动农耕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就要打破“搭台打卡”的形式,将其纳入常态化课程体系,成为让学生有认知、有技能、有情感、有成长的劳动教育一部分。更关键的是内容的深度开发。农耕教育并非农业体验项目,不应成为交由农场经营者开发的“外包任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还需要教育部门与农业、民政等部门多方联动,开发有年龄适应性和阶段连贯性的课程体系。比如,“一棵蔬菜的旅程”课程:一年级学种菜、拔菜,二年级学洗菜、择菜,三年级学切菜、炒菜,不同年级按阶段设计相应的实践任务和学习目标,结合学分选修制度推动学生自主参与,贯穿在德育、生活教育乃至家庭教育中协同推进。

  农耕教育,是生动的德育课堂。农耕教育天然承载着情感、品格与价值观教育的多重功能。孩子在与泥土、农作物和季节对话的过程中,更容易建立起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民的尊重和对乡村的认同。相比于教室里的思政课,走进农田中的德育往往更真切,也更容易打动人心。将农耕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它不靠说教,靠体验;不靠灌输,靠共情。从劳动情境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从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这种教育才能有根、有魂。

  农耕教育,是心理调适的良方。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攀升的当下,自然农耕所带来的心理调节效应不能被忽视。研究和实践已表明,接触自然、参与农事劳动,可以缓解焦虑,提升情绪稳定性,能够在集体协作中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幸福感。因此,农耕教育不仅是劳动教育,也是一种自然疗愈的载体。在自然田野中播种、耕作、收获,孩子们体验到身体的释放、内心的平静,在“汗水中”找到内在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情绪管理、情感表达、集体规则意识等也自然而然得到了培养。

  农耕教育,助力面向未来的素养养成。在人工智能加速进入教育场景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成为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的课题。当机械记忆和知识获取被AI替代,人类真正的竞争力将来自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共鸣等“软实力”。农耕教育恰恰为此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融合的实践平台。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在“做事”,也在“思考”。如何制定种植计划?如何在自然变量中调整决策?如何与同伴协作分工?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对“未来能力”的综合演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让农耕教育回归本质,释放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
“苏超”解码基层治理三把“金钥匙”
“马上办”关键在办
东方城乡报言论03让农耕教育回归本质,释放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 2025-07-15 2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