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作为一种符号象征,不仅契合中国传统“母亲花”的寓意,还携带着古代文人所热衷的文化基因。不过,与中式审美的“低调”形成反差的,是萱草花正风靡海外,成为国际登陆品种最多的花卉,也是欧美庭院最受欢迎的大众花卉之一。
□首席记者 贾佳
曾担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的张志国教授,一直从事萱草花为主的宿根花卉品种选育,致力于推广萱草文化。位于奉贤区柘林镇的上海市萱草种质资源圃,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萱草种质资源库,是自2008年以来,张志国带领学院萱草种质创新团队一手打造的,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最多的萱草花基地。
每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萱草花盛开,上海市萱草种质资源圃如期迎来萱草文化节,也是一年一度的萱草新品种展示会。活动持续举办的背后,向社会公众传递一种理念:
近两年,来自上海的萱草花种质资源在国内多地落地开花,实现了产业链扎根。张志国说,萱草花品种选育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多方合力之下,抓住以种源和文化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链的体系化构建和价值塑造,是发掘特色花卉产业潜力,迎接“美丽经济”广阔前景的路径。
花名的“迷思”
“萱草花,还有两个‘俗称’,几乎家喻户晓,‘忘忧草’和‘黄花菜’。但能把萱草花、忘忧草和黄花菜关联在一起,并知道这是同一种植物的人就少得多了。”张志国说,他曾认真观察一度很火的流行曲《萱草花》和《花开忘忧》的MV视频。“镜头里的那些花,没有一处是真正的萱草花。”
他早就发现,大众关于萱草花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抽象的意象层面,与实物的关联并不大。比如,把“萱草花”“忘忧草”写进歌里,而寄托相思、解忧的忘忧草花语也广为流传,但许多人却很难说出萱草花究竟长什么样。
走进张志国打造的百余亩“萱梦园”,很快从感观上打破这种认知“误区”。凡来参观的人,很难不对萱草花心生喜爱,几乎都会高赞它的美。萱草花形似百合,特大型的,直径可达30厘米,绚丽奔放;迷你型的,近似兰花,娇嫩淡雅。园内的萱草花,有上千个品种,形态不一,还有的似凌霄、月季,颜色也多彩多样,粉色、紫色、黄色、橘色、绿色、白色、黑色,或双色交织叠加,丛丛交错,一步一景,使人眼花缭乱。
“赏萱草花,看忘忧草,吃黄花菜”,如此说法,的确容易使人疑惑。一心希望萱草文化“破圈”的张志国感到,萱草文化传播的难度通常“卡”在第一步,让公众知道,这“花”“草”和“菜”是同一种“物”。
“但在国外,就没有这番‘困扰’。尤其是美国,萱草花的流行程度几乎与月季相提并论。”张志国介绍,萱草花因形似百合,英文名为“DayLily”,它的原始种在中国,自1759年传入英国,后又引至美国。19世纪末,欧美等国兴起培育萱草新品种的潮流。如今,国际登陆的品种已超10万个,是世界上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花卉之一。因它既可观花,又可观叶,还能食用,且抗病性和适应力强,成为国外最受欢迎的庭院花卉之一。此外,萱草花中的抗抑郁、镇静催眠、健脑等药用价值,也备受研发者推崇。
两百多年来,萱草花“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境况,让张志国且喜且忧。张志国始终鼓励他的学生们在关注萱草品种的同时,研究推广萱草文化。此前,硕士研究生张晶在他的指导下,将《全唐诗》中有关萱草的诗词作为文本研究对象,来解读萱草植物文化内涵。
张晶研究发现,在这部中国规模最大的诗歌集中,其收录的2873位唐代诗人的49403首诗词,有55位诗人创作的80首描写萱草的诗。“事实上,历代吟诵萱草诗词有300多首,萱草在中国绘画元素中也长盛不衰。”张志国说,有些诗句朗朗上口。比如,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秋时期《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里的“寸草”和“谖草”,都是指萱草。
张志国在“萱梦园”打造了一座可供茶歇的“忘忧亭”,附近一处碑刻式标识牌,收录了古代不同时期“萱”字的数十种字体和写法,以此来表明萱草在中国古文化的源远流长。张志国对不同时期的瓷器也颇有研究,尤其茶盏、花器,因为萱草的图案纹样,时常出现在这些器皿上。“古代纹饰中常用的卷草纹,就是以萱草为元素传承而来的纹样。”
(下转2版) (上接1版)张志国说,不论诗赋、画作或瓷器,当萱草符号出现时,通常寄托了作者的祝福或思念,特别是为母孝亲、忘忧解忧等含义,几乎刻在了中国萱草文化的基因里。
破局“小众感”
相比数量“10万+”的国际登陆品种,就国内而言,萱草花尚属小众花卉。究其原因,张志国说,主要源于萱草育种研究相较国外滞后,育种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仍然稀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目前拥有唯一国家萱草种质资源库的单位,很早就意识到,应该将传统底蕴深厚的萱草文化传播和种质资源的自主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才可能为花卉产业的扎根和推广打开新的空间。
不过,正是看到萱草花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张志国和他的团队对萱草花“美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萱草花既已风靡海外,也预示着这一产业在中国未来的可能性。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借助学术交流、花艺大赛、品牌节庆、乡村造景等方式推广萱草,陆续接到合作邀约。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国内园艺大赛屡获金奖的师生团队,很乐意与张志国教授的团队合作。“萱草花型颜色多样,既可作为主花,也很百搭,在插花比赛中容易出彩。”张志国说。近两年,奉贤泡泡公园用萱草花造景,推出萱草花海;此前,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也打造了一座萱草文化公园,一定程度提升了附近市民的认知度。
但萱草花“小众”,与花园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国内花园经济尚需培育,配套庭院花卉的家庭还在少数;而在乡村,大多数村民仍然喜欢种菜。”张志国说,萱草花适应性强,抗病性好,杂交后代变异几率高,园艺爱好者也能自己选育,因而会带来别样的种植乐趣,但这种乐趣需要慢慢发现和体验。
都市花园经济,或许是推动萱草花从种质资源向特色产业转换的通道。张志国多次以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的身份,为推动上海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尤其预见到鲜切花、盆花以及花园经济在上海的市场潜力。位于松江叶榭镇的云间卉谷产业园,是上海推动“3+X”花卉产业集聚区的3个重点区域之一,力推花园经济走近市民大众。就在6月,萱草文化节举办之际,云间卉谷企业相关负责人多次拜访萱草种质资源圃,探讨寻求合作空间。
花园经济的审美情趣养成,需要引导培育。张志国将“萱梦园”定位为品种保存、展示、应用与科普、文化“五位一体”,其用意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微景观塑造,传递花园经济的审美理念。比如,在萱草旁种香椿树,萱草寓意母亲,椿树象征父亲,形成“椿萱并茂”之景;或在石榴树下种萱草,寓意“多子多福”;紫荆树下种萱草,寓意“家庭和睦、兄弟同心”。
走入公众视野的种源经济
在萱草花走入公众视野和推动产业升级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这是张志国教授这些年始终思考的问题。他的答案是,抓住种源经济“顶端”优势,在科技成果的产业落地中完成价值转化。
近些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长三角区域共建种苗基地,还与山西大同、云南弥勒、湖南衡阳、北京延庆、山东日照等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了萱草花产业在当地的落地生根。这些深度合作的共性,都以种源经济为切入点,延伸带动种苗生产、多元化加工开发及销售,进而发展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等相结合的全产业链。
从山西大同的案例来看,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山西大同有600多年种植黄花的历史,特定的纬度与海拔适宜优质黄花生长。近些年,当地政府确立了“小黄花 大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实现年产值百亿元的目标。“但在当地人来看,黄花菜就是清一色开黄花的单一品种。”张志国教授团队被邀请为黄花产业发展作指导,深入调研后,就提出了“七彩黄花”的概念。
他们选定了60个适宜当地的新品种,率先建立以科研为主的萱草种质资源圃,同步建设萱草的组培苗、种苗、容器苗生产基地,配套黄花特色小镇设立“萱堂”文化展示馆,提出了“游大同古城 观七彩黄花”的农文旅联动新思路。据介绍,新品种苗可按“株”买,比传统苗种价格高出约10倍,增收甚为可观。
以种源经济带动全产业链,在云南弥勒萱草产业布局中,同样形成了逻辑闭环。“沪滇协作”深化对口帮扶与科技合作的大背景下,2019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云南吉成园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观赏园艺与生态技术产业研究院,成功申请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此后,100多个萱草新品种引入云南,双方继续利用杂交技术合作选育了10款经官方认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为企业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在当地太平湖森林公园建成的50亩萱草培育基地,成为观光打卡地;新品种基础上,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花卉深加工技术正在研发。
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湖南衡阳市政府联合建设的全国第一个萱草研究院,目前,种苗已超过500万株,萱草品系超70个。后续,产业技术升级保障了萱草饮品、萱草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开发。
这些案例的成功,也让人看到萱草种源经济融入乡村,带动产业振兴的新空间。张志国说,自主选育萱草新品种逐年更新,这是基础和前提。以萱草为主题的茶、糕点、饮料、乳液、面膜、丝巾、床品等各式系列衍生品已实现不同程度开发,这让产业链布局的储备资源变得充足。随着案例增多,张志国更相信种源经济的“打法”。在发展花园经济、布局特色产业与走进公众视野之间,形成互为促进的作用,未来充满期待的,是可能存在几何倍增长的萱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