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耀夫妇俩同为“农二代”,但做农业又都是“跨行”。从农业技术“小白”到农旅融合发展达人,夫妻二人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角色转变,迅速支撑起合作社的日常。作为青年新农民,他们通过技术引进优化农业种植方式,让农业种植也变得相对轻松起来,在田野上忙碌的日子里,他们的感觉“很不错”。
□付婷 记者 曹佳慧
眼下正是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期,每天早上六点多钟,95后青年朱光耀吃过早饭后,就会准时去种植大棚里,修剪、喷灌、嫁接、吊枝、除草……沉浸在农业劳作中的他经常一天都见不到人,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短暂地出现在家人面前。和他一样,同是95后的妻子朱媛每天也是一番忙碌景象: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组织种植户学习交流,筹划合作社改造升级,拓展农产品销售业务……虽然细碎忙碌,但夫妻俩却在农业种植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成就与乐趣。
“以前都是对农业无感的,没想到现在真正投身进来后发现还挺好的,感觉很不错!”说起与农业结缘,朱媛浅浅笑谈,“春夏有风景,秋冬有收获。出门见景,推窗见绿,我们扎根在这里,更乐在其中。”
朱光耀夫妇俩是上海瑾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二代”,几年前开始跟着父亲徐俊雄一起种植红美人柑橘。由于没有务农基础,又是年轻人,刚开始徐俊雄对小两口能否扎根农业心里很没底。没想到经过两年的锻炼,朱光耀不仅成长为红美人种植的技术能手,朱媛也在农业营销方面独当一面,合作社因为年轻人的加入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
“年轻人有想法,思路活,对新技术掌握熟练,上手也快。不仅在现代化种植方面有优势,传统农业的知识也是一点就通。”徐俊雄笑谈,“虽然刚开始我是师傅,但现在有些技术上的问题我还要向他们请教。”
瑾雄合作社有200多亩种植大棚,全部引入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虽然有现代种植技术作支撑,但烦琐的农业工作一点也不少。农忙时节,朱光耀每天扎根在田里,有时为了抢抓农时,要忙碌到凌晨两三点钟,从没觉得苦或累。为了做好果树嫁接,他细心钻研,经过不断摸索积累,其嫁接苗木的成活率已经可以实现99%。
与性格内敛的朱光耀不同,外向的朱媛则承担起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交流等工作。作为金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会员,以及金山区柑橘产业联合体的带头人,瑾雄合作社经常要组织技术交流培训,朱媛承担起浙江和上海农业技术交流的桥梁,将浙江台州、象山以及上海农科院等相关种植知识引入金山,与果农一起分享种植经验。
朱光耀和朱媛都是“跨行”做农业,朱光耀以前经营服装生意,朱媛则是某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从农业“小白”到农业技术达人,夫妻二人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角色转变,迅速支撑起合作社的日常。作为青年新农民,他们通过技术引进优化农业种植方式,让农业种植也变得相对轻松起来。
“比如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配比不仅可以精确灌溉,还降低了80%的人工成本。农业自动化设施也可以实现手机远程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朱媛表示。
在合作社经营方面,朱媛有着自己的思路,在保证柑橘品质的同时,她希望带着合作社向文旅融合方向发展,尝试引入亲子体验、文旅活动等内容,并丰富农产品的种类,将合作社打造成一年四季都好玩、好看、好吃的“快乐田园”。
“这里是我们的小家,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想把这一方天地经营创造好,让大家看到做农业也可以很出彩。”朱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