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滚灯从古时走向当今,从质朴走向时尚,从乡村田野走向城市广场,声名远扬,已成为奉贤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图文综合自《科技日报》、“上海奉贤”微信公众号等相关内容
12根竹条编织成直径1.2米的大球,借人体力量在空中翻滚、舞动,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贤滚灯。近日,奉贤滚灯还亮相央视黄金档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展现奉贤非遗的新时代活力。
相传从明代起,奉贤滚灯就已经在江南一带形成。据《奉贤县志》记载,当年“太平军”到奉贤地区时,奉贤百姓欢欣鼓舞,用跳“滚灯”来表达对“太平军”的欢迎之情。在民间也有乾隆登基皇位,百姓用滚灯的形式表示庆贺的传说。从祭神走向民间娱乐,奉贤滚灯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这种融合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的运动,在上海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被民间称之为“百灯之首”。每逢奉贤各镇灯会、节庆或者庆丰收、贺高升之日,庆祝活动中绝对少不了滚灯的身影。
据了解,滚灯由青竹片编织而成,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最大的滚灯直径为1.2米,中滚灯直径0.8米,小滚灯直径在0.35米左右。最大的滚灯有30公斤重,是一个需要力量与技巧共存的活动。大小规格滚灯均以外球、内球(又称内胆)两部分组成。内球用麻绳或铅丝固定在外球体中心位置,两端用铁质转销连接,转动自如,内球中间装有蜡烛,用于表演时点燃。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这句诗正是形容滚灯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舞滚灯的舞者多为男子,以单人和双人表演为主。每当表演开始的时候,围观人群马上闪到两边,为后面的出灯队打开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
“表演者将巨大的滚球抛起,用嘴巴里含着的竹板接住,还时不时将球向上颠起。表演过程中,铁树银花、火花四溢,显得既刺激又热闹。”一位观众介绍说,滚灯舞的花样繁多,其中“缠腰”“蜘蛛放丝”等十多套大灯动作集旋、跃等多种技巧于一体。其中,“蜘蛛放丝”和“金猴嬉球”等高难度动作,让观众直呼精彩。
据奉贤区柘林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滚灯的科学原理和近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似。其内部结构是两个同心圆机环,机环内有轴,托着环内的灯,球转动时,灯可始终保持向上的位置,使蜡烛相对稳定。“由于这种构造较为特殊,无论滚灯如何滚、压、抛,支架上的蜡烛都不会熄灭。”工作人员说。
当然,为了让滚灯走进千家万户,滚灯的重量、样式也都进行了改良。奉贤滚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正荣开始用现代科技融合传统技艺,选用可通直流电的LED灯带,再配上电线、电池,自己捣鼓、研究出了“移动干电池LED灯”。
同时,他还精心设计了滚灯的外包装,选择用金黄色的镭射纸包裹大滚灯,用银白色的镭射纸包裹中滚灯,这样既能让滚灯反射舞台灯光,使得表演绚烂夺目,也能增加滚灯的使用寿命。
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奉贤滚灯也在与岭南醒狮同台竞技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与包容,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了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一首《男儿当自强》,队伍两侧,来自奉贤的滚灯表演者们手持半人高的滚灯,在舞台上翻滚、甩动,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律,展现出高超的技艺。而队伍前方,两只威武的醒狮在舞者们的操控下显得栩栩如生,他们时而高举狮头,时而低伏身体,活灵活现地展示出狮子的威猛。表演过程中,最吸睛的莫过于队伍中间正在腾飞盘旋的“龙”。舞龙表演者们手持龙杆,配合默契,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巨龙在他们的操控下,仿佛真的活了起来。
此外,近年来,阳光·胡桥联合学校(胡桥校区)探索将滚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研究在机器人中植入滚灯舞的动作程序,以更时尚、新潮的方式将非遗滚灯展现在大众面前,使非遗滚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打花、双叉、平甩、哪吒闹海……在滚灯舞配乐的伴奏下,机器人跟着节奏灵活舞动机械关节,高度拟人的舞姿,让人赞叹不绝,惊叹这一前沿科技与传统非遗碰撞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