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500年的声音
8月24日下午,云间会堂小剧场里早早就坐满了各地而来的古琴爱好者。
琴箫为引,妙曲为线,串起音律之美。
吴松古琴社社长施俭和张常恭的一曲琴箫合奏《梅花三弄》拉开了古琴交流音乐会的序幕,接下来14支经典曲目轮番上演,台下的观众屏气凝神静静聆听,古琴名家裴金宝老师的《忆故人》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清丽婉转的琴音让琴友们如痴如醉。
来自长三角地区19家古琴社团的20余名琴家齐聚松江,除了给古琴爱好者们带来听觉盛宴,琴家们此次来松江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召开《步虚仙琴谱》打谱预备会。接下来,各地琴家会进行为期6个月到1年的打谱准备,预计明年将举行成果展示会。
9卷琴谱53支曲子,明代松江琴人顾挹江辑刻的《步虚仙琴谱》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对于松江本土的古琴传承尤为重要,琴谱全本的重现不仅能够诠释松江地区的琴学特色,对研究明代松江琴学乃至整个明代江南琴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当人手拿到一本琴谱全卷复印本时,20余名琴家都非常激动。施俭介绍,《步虚仙琴谱》是明代松江琴人顾挹江辑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的古琴谱,这部琴谱共有9卷,目前在中国国内仅存第五、第六两卷残本,全卷琴谱被收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这本琴谱对于松江本土古琴音乐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举办这次打谱邀请会,就是希望琴家们群策群力,将古老的琴谱转化为现代可以演奏的乐谱,让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重现并传播。”施俭说,“打谱过程中的创新和个性化解读也有助于丰富古琴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松江与琴的渊源
不只是《步虚仙琴谱》,其实,松江与古琴有一段温婉绵长的渊源。
松江古琴历史源远流长。元代,寓居松江泗泾南村的陶宗仪辑录了蜀中雷琴世家脉息和谢庄《雅琴名录》等详实记传。明初,松江地区诞生了松江派古琴艺术,也被称为江操或者江派,作为江南地区重要的古琴流派之一,刘鸿、杨表正、杨抡等古琴大师都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近代,报业巨子史量才及其夫人沈秋水,与吴门琴派创始人吴兰荪及吴浸阳为至交。史量才爱琴,沈秋水擅琴。有感于古琴文化魅力,在史量才的帮助下,吴浸阳于1925年间在上海一带县城内觅得大量明代良材,应《易经》卦象斫制出了64张古琴,并在《申报》馆二楼展出,琴的形制均较大。可惜后来因为时局动荡,这些古琴都泯于战乱。
再续“琴”缘
如今,作为古镇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之一,松江泗泾镇以史量才故居旁的文保建筑蒋氏民宅为基础,打造松风听音古琴文化艺术馆。有感于史量才及其夫人沈秋水的泗泾琴缘的故事,松风听音古琴文化艺术馆借助泗泾古镇改造之机,效仿前辈收集老木料,历时3年重斫64卦古琴,并邀请书法篆刻家题写篆刻琴铭,再续这一段百年泗泾琴缘的故事。
无独有偶,松江民间收藏家、古家具修复师戚锷忠同样深入研究古琴文化与古琴斫制技艺多年,2017年,他与女儿戚砻鏻成立紫檀百衲古琴斫制研究工作室,自此,父女俩齐心协力,一同传承、发扬百衲古琴制作技艺。“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在他们的孜孜努力下,明代的紫檀百衲古琴得以复刻重现,悠悠琴音在茸城回响。
紫檀古琴斫制技艺是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是用百衲的方式制作。“衲”为补缀之意,“百衲”意为“补缀的繁复”。紫檀百衲古琴的特色便在于它不是将木块拼合痕迹蕴含于内,而是琴之外表不施髹漆,使木块的拼接痕迹完全裸露,形成一片锦纹般的效果,再配合大漆以包镶之法代替髹漆工艺拼贴小木块于杉木或桐木琴胚之上。这种制法源于宋代,古时也称为“假百衲”。百衲琴的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斫琴技艺中的一支,其复杂的工艺、独特的振动原理,在中国古琴制作技艺中独树一帜,也让其演奏出来的声音更为精准、延长且具有诉说感。
“由于极为特殊的制作工艺,以及材料来源和材料本身的高难度处理,紫檀百衲古琴一度失传。”戚锷忠说,作为一个古法手艺人,他在惊叹于古人巧夺天工的制琴技艺的同时,决心要将制作百衲琴这门冷僻的手艺传承并发扬。为了找到制作百衲古琴的技艺,戚锷忠走遍大江南北、遍寻古琴名师,然无奈这门手艺实在过于冷僻,他苦寻多年一度收获无几。“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在安徽安庆找到一位名叫殷小中的老师,终于从他那里学到了百衲技艺。”戚锷忠说。
2017年以来,父女俩做了20余把紫檀百衲琴,现多数在方松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展览。戚砻鏻表示,如今作为紫檀百衲古琴第七代传承人,她将与父亲齐心协力,共同为这项事业奋斗。
图文来源:
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