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辉 记者 陈祈
对于农村留守及独居老人,老年助餐服务不仅是普遍关心的民生需求,能每天在家门口随时吃上热乎饭更是许多老年人的期盼,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最关切、最重视的民生实事之一。
苏永辉是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奉贤区四团镇新桥村的驻村指导员、第一书记。2023年7月,他来到新桥村后,聚焦农民群众需求强烈的民生实事,引入公益组织推进老年助餐服务项目落地,解决新桥村孤寡困难老人“吃饭难”“不营养”的刚需问题,同时聚焦老年群体精神诉求,通过融媒体渠道搭建、社工面对面宣导、开展防诈反诈宣讲等,帮助老年群体消弭“数字鸿沟”,真正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据了解,新桥村是上海市保留村落,户籍人口2865人,常住人口1525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198人,常住老年人1057人,达到了88%,村内80岁以上老人185人(其中90岁以上33人),低保18户,80岁以上独居老人36人,人口老龄化严重。
“老年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被看见的。我们只知道宏观的事实和数字,但却从未深入老年人的生活,驻村以来,这是我第一次深入老年群体,也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老人的生活,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充满障碍。”苏永辉表示,村内独居老人普遍存在“吃饭难”“不营养”问题,八九十岁了还要劈柴做饭,一个人弄点“汤泡饭”“咸菜粥”随便“糊弄”一下就好了,吃饱就行。很多老人就是煮一顿吃三顿,像这样不规律的生活,其实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健康。
考虑到村里的老人吃饭不规律、营养不足等问题,苏永辉提出在新桥村建设老年助餐服务项目的想法,经由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该想法一致通过。
但助餐服务项目资金哪里来?新桥村本就是经济薄弱村,单靠村里补贴,项目难以长期进行。为保证项目的长期顺利实施,在派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苏永辉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参与,项目资金大部分由社会公益组织补贴,政府和村委会再补贴一点,就这样,村委会把办公场地辗转腾挪,配齐工作人员、切配工、厨师,经过两个多月的建设,“银杏家园”老年助餐项目终于落地。
“银杏家园”位于村委会办公场地,周边还有医务室、老年活动中心,可以更好地提供照料服务。助餐点每周一至周五提供午餐,通过两荤一素一汤的营养餐食搭配,保证菜品的丰富性和营养性。为保证真正惠及所需,老人每次就餐前都要打卡输指纹刷脸,确保每一餐实实在在地补贴到了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身上。
“要想让老人能够度过幸福美满的老年,陪伴、关怀同样重要。”苏永辉说,农村老人的儿女往往不在身边,他们因年岁渐长而遭受疾病的侵扰,又在疾驰发展的数字时代面临新的鸿沟。“村里有位老奶奶每天坐在门口,她有天告诉我们今天有80多人次在这里路过,听到这里,心里一阵酸楚。”
“银杏家园”不仅帮助老人满足其基本物质需求,还瞄准老年群体精神诉求,经常组织老人开展活动,并全程直播活动开展情况,通过融媒体渠道搭建、社工面对面宣导等方式,帮助老年群体消弭“数字鸿沟”。通过开展防诈反诈宣讲,帮助老年群体安全高效使用互联网,防范化解潜在风险。把“银杏家园”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家,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项目运营以来,老百姓交口称赞,座无虚席,有一些老人在站点早上一开门就赶过来,和工作人员、志愿者、其他老人聊天。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享受到美味温暖的家常菜,还能接受谨防诈骗的宣传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教学。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一次被看见、被听见,再一次与社会接壤,与志同道合的老友谈天说地,与年轻的志愿者话说家常,与快速发展的时代携手同行。饭菜可口、活动多彩,在志愿者们的陪伴下,老人们在“银杏家园”享受着生活的点滴乐趣,雕刻着生活的姿态和意义。“‘银杏家园’不仅仅满足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那份围坐在一起的陪伴与温暖。”苏永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