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解农民 成为农民

  □本报编辑部

  新年的第一期报纸,与各位读者道声好。

  自去年3月21日,以《在这里,感受沪郊风物与温度》为题宣告报纸改版,报社的同仁们,始终依然奔波在“三农”一线,记录着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点滴变迁,始终依然执着地探究着“城市”与“乡村”的真实关系与距离。而唯一可能已经发生变化的,是我们离农民更近了,离市民也更近了。

  最近的两三年里,报社来了不少年轻人。他们的职业生涯,大多是从“质疑农民”,或者说在应对别人对“农民”,尤其是“上海农民”的“质疑”开始的。“上海还有农村吗?”“上海为什么还要养猪?”“上海农民应该很有钱吧?”正因为是上海,因为其战略定位和全球影响力,拥有“乡村”似乎是一件不大能被人广泛接受的现实。对于这些生于城、长于城的年轻人来说,职业生涯便在如此频繁且浓厚的“质疑”中忐忑开启了。好消息是,从新闻报道,到选题策划,再到融合创新,随着一行行文字见诸报端,一个个作品搬上屏幕,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很坚定地说“上海有农业、农村和农民。”

  “理解农民”显然是更关键,却也是更艰难的一步。既要跟着报纸“慢下来”,又要跟着新媒体“快起来”;既要有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又要有重度垂直“三农”媒体的“专”;既要知道乡村之于城市重要性的“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这一成长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犹豫、焦虑和本领恐慌。好在农民足够温暖,农村足够包容,乡野足够丰富。在记录农民努力追求幸福的模样时,我们才能够深刻理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探寻那些人为何毫不迟疑奔赴乡村时,我们才能够理解乡村如何成就城市的韧性;在捕捉那些城里人为何对野趣生活乐此不疲的画面时,我们才能够理解乡村何以与城市在各美其美中融合共生。

  “还在回报社的路上,等我。”“搞个投票怎么样?”“这个题材展现形式能不能用视频或者长图?”在路上,这是新闻人惯常的状态——在采访的路上,在修图的路上,在与读者互动的路上,在媒体改革转型的路上,以及,在“成为农民”的路上。从淳朴的乡风、美丽的乡景、深厚的乡史,到多滋的乡味、熟悉的乡音、绵长的乡愁……我们用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个个镜头,一场场互动,重复着乡村的美好,做着“让市民喜爱乡村”的努力,正如勤劳淳朴的“三农人”,毫无保留地把最美好的东西拿给尊贵的客人。

  “质疑”农民,理解农民,成为农民。每一个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人,似乎都要在这样的进化中得到升华。“三农”媒体人也是如此。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序言中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那就还得深入下去,还需要花一番工夫。”

  看着报社的年轻人愈发坚定的眼神,想想这样度过年轻时代,有些可敬,有些可爱;看着这几年日新月异的上海乡村,想想这样投身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更多感恩,更多期待。

  “愿意做市民的同路人,一起用脚步,感受和喜爱乡村”,这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的勋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报头
理解农民 成为农民
打破进口垄断 猫三联疫苗实现国产化
松江叶榭镇积极创新探索让“爱心共建”精准发力
广告
东方城乡报一版要闻01理解农民 成为农民 2024-01-02 2 2024年01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