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虹桥国际咖啡港联合美团、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共同发布《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入解析中国城市咖啡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五大城市的咖啡文化现状。
上海咖啡馆数量
位居全球榜首
上海作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遍地开花的咖啡馆也催生了上海本地市场越来越蓬勃的咖啡文化。《报告》显示,上海已拥有8530家咖啡馆,数量位列全球第一,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具体来看,上海平均每万人拥有3.45家咖啡馆,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35家咖啡馆。作为中国咖啡城市的头号代表,上海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咖啡香”。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养成每周饮咖习惯,同时,随着消费时段拓宽、频次提升,约25%的消费者甚至每天一杯起,早晨及晚上饮用占比也逐年提升;从消费人群画像来看,中青年人群、女性是咖啡消费的主力军。在上海、成都、广州、北京、深圳五大城市中,饮咖群体多为月均万元以上的高收入、高学历人群;从人群偏好来看,五大城市各有所爱。在上海,消费者更喜爱现磨咖啡、咖啡豆,除了门店堂食也会自制手冲,将咖啡视为一种潮流生活方式。
通过场景打造、地域风味研发等方式,上海引领着咖啡门店的创新趋势。比如武康路上一些咖啡馆将门店与特色建筑风格相融合打造出弄堂咖啡馆,或是老字号餐饮店将咖啡与上海名点小笼包组合成为特色套餐等。而无论是品牌连锁店,还是小众咖啡馆新秀,抑或是国字号企业转型做的咖啡馆,都在上海这片沃土上走出了各自的发展之路。
不仅是城市,乡村里咖啡馆也渐渐多了起来。一尺花园等连锁咖啡馆开到了村里,青浦一尺花园通过老粮仓改造等形式,不仅体现了自身特色,更盘活了农村土地,助推乡村振兴;一些体验型咖啡馆如宠物咖啡馆、3D打印咖啡馆也在沪郊多了起来;全产业链咖啡工厂也在将触角伸向乡村。咖啡,把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模糊了起来,产业文化业态愈发勃兴。
全产业链发展
推动咖啡文化本土勃兴
《报告》显示,中国咖啡作为咖啡消费新兴力量,复合增长率高达12.5%,发展潜力巨大。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咖啡产业上游涉及咖啡豆的种植、采摘和初加工,中游是咖啡豆的深加工,下游则是不同咖啡成品下的各类品牌。
在上游,对品质起决定作用的“精品咖啡豆”成为争夺焦点。一方面,品牌玩家奔赴全球寻求优质产区,哪怕是咖啡行业新秀,也将优质咖啡豆的选用放在了首位。例如,闽龙实业在浦东连民村打造了玫瑰产业,其中玫瑰咖啡成为“拳头”产品之一,企业在云南怒江有自己的咖啡基地,从原材料的种植采摘到产品加工,采用严格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云南的精品咖啡豆突出重围,政府积极扶持、沪滇合作、品牌的产业链布局,云南豆的精品化进程加速,成为本土精品豆的代表。例如,闵行区和云南保山形成了良好的沪滇合作案例,不仅将保山小粒咖啡引进到了上海,还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在中游,星巴克、瑞幸等头部品牌通过自建烘焙工厂开启自供新局面,探索B端业务增长的同时实现品牌资产的沉淀。而针对小微精品或行业新玩家,共享烘焙工厂应运而生,在闵行区的上海六号工厂作为国内首家“咖啡烘焙共享工厂”,就能满足小体量、高品质的烘焙需求,目前已经成为“梧桐区”五六十家精品咖啡店主们的首选之一。
在下游,咖啡赛道的火热驱动新兴品牌持续入局。新一轮咖啡消费品质化升级,对专业咖啡师也提出更高要求,趋向标准化、精品化。2022年起,上海虹桥品汇作为咖啡师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协助完善各等级培训机构标准,正助力实现“上海标准”走向全国。
业态集聚,产业勃兴,上海的咖啡已形成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文字:记者 贺梦娇
摄影:方丽莉
部分图片由今日闵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