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勰赟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加工研究中心,有这样一支团队,致力于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方面的研究。乔勇进研究员作为团队负责人,长年与队员一同奔波于沪郊各个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基地贮藏能力,为丰富市民“菜篮子”,充实农民“钱袋子”努力。
采后贮藏是
蔬菜保鲜的关键环节
乔勇进告诉记者,农产品贮藏保鲜是农业产业链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农产品生产,一头连着我们大众餐桌,因此采后贮藏水平是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能减少农产品损耗,让农户减少损失,获得更多收益,还能让市民品尝到更新鲜、健康的食物。
“从保鲜技术角度来讲,我们还是要求物以类聚、物以类‘储’,切不可把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的蔬菜、水果储存在一起,那是极不专业的,对果蔬保鲜是十分不利的。但从实用角度来看,可以减少很多贮藏空间,也可以减少处理环节和时间,现实中却又十分必要。”乔勇进介绍,过去,不少生产基地虽然建设了冷库,却因为没有好好利用,造成贮藏效果不佳。
“就像很多市民喜欢把买来的各类鲜食果蔬一股脑塞进冰箱一样,生产基地也习惯将叶菜采收后直接混堆在冷库中。但其实对于叶菜而言,呼吸是很旺盛的,呼吸热会促进温度升高,会加速叶绿素的降解。一棵菜从新鲜到失去食用价值最快只要几小时。”他进一步解释道,保鲜基本思路,是利用低温把呼吸速率等基础代谢降下来,气调目前在果蔬保鲜上用得越来越多了,就是人工创造一种低氧环境条件,让果蔬进入“休眠”状态。
低温固然可以降低瓜果的基础代谢,但也有一些风险。蔬菜尤其是叶菜,水分含量是十分关键的,以生菜为例,贮藏过程中叶片含水量高时,叶片会呈直立状态,能够正常呼吸;但在表面叶片严重失水时,蔬菜虽不会立即腐坏,但会因失水而萎蔫,将内部菜叶覆盖包裹,让内部菜叶无法正常“呼吸”,湿热排不出,最终导致整棵菜由内里开始黄化腐烂。
“这就解释了为何有的菜表面看起来还算新鲜,里面却因腐败的原因,在贮藏过程中这种内热造成的腐烂是比较普遍的。”
提高“锁鲜”能力
保鲜延长30天
通过团队多年研究,已明确青菜、杭白菜、鸡毛菜、生菜、草头、菠菜等多种地产蔬菜品种收获期生理生态学特性,明确了相关采收标准与采收技术,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SOP文件。目前,在冷库贮藏、配送的条件下,绿叶菜的保鲜期显著延长。菠菜、小白菜、杭白菜从过去贮藏一周损耗30%,延长至贮藏四十多天,损耗不足8%,保鲜期延长5倍以上。即使娇嫩的生菜保鲜期也达到了30天左右,在上海静捷、弘阳、星辉等郊区基地应用取得理想效果,这样在灾害天气叶菜生产受影响的情况下,就能整体延长基地叶菜供应周期至少20天,为叶菜保供奠定了基础。
上海消费者爱“鲜食”,对农产品的新鲜度尤其看重。提高“锁鲜”能力,无疑是提升鲜食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在贮藏环节减缓绿叶菜“失水”,团队想到了给叶菜加透气保湿包装,在小型冷库中加湿、在大型冷库中搭建保湿帐篷,增加湿冷空风循环等方法来减缓叶菜失水、提高环境温度湿度均一度,延长保鲜时间。
多种手段为“锁鲜”保驾护航
“在采后保鲜的环节,除了利用‘冷’处理技术、臭氧技术、二氧化氯防腐护色技术以及气调手段来实现物理保鲜,还可以选择使用功能性保鲜膜、一些绿色、高效的保鲜剂,或是通过植物源提取、微生物源次生代谢物质来实现生物保鲜。”乔勇进说,很多市民谈“添加”色变,其实大可不必,选用安全、对人体无害的化学试剂只要按照要求规范使用,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生物保鲜则更为安全有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如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那他霉素在果蔬防腐方面应用就比较多,壳聚糖涂膜保鲜在果蔬保鲜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在蔬菜领域,保鲜技术有了突破后,经过初步加工的切割菜开始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提升了蔬菜的附加值。一些蔬菜生产基地,在蔬菜采收后,经过初步清洗、切割后,以冷链配送的方式可直接送达餐饮企业、食堂、中央厨房,能让蔬菜卖得更高的价格,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减少垃圾进城”的重要一环。“切割菜伤口多伤口大,保鲜难度就更大。解决了保鲜问题后,这一省时省力还能减少湿垃圾的加工方式很受中央厨房青睐。据了解,“鑫博海”“静捷”等企业目前已有千余个品类的配菜半成品供市场选择,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品类花色品种将会不断增加,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保鲜技术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