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新主体·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凌云:一个合作社激活一域经济

  “蚕农说,站对了风口,跟对了产业。把握风的方向,桑蚕产业已经‘飞’起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朝里瑶族乡党委书记邓国升说。

  凌云县重点围绕三次产业的“3个211”推进,抓好“两叶一果一家禽”,大力发展茶叶、蚕桑、特色水果和鸡鸭养殖方向是朝里瑶族乡重点工作。

  数据显示,凌云县2020年持续发展壮大桑蚕产业,实现年产销售鲜茧4612.3吨,获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2021年持续壮大销售鲜茧6000余吨,实现产值2.6亿元以上。

  这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传统农区、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变成“中国蚕桑之乡”,走出一条农业突围新路。

  桑蚕是如何成为致富排头兵的?凌云与桑蚕又是如何互融互促、成就一方发展的呢?

  在凌云,有一个人从50亩桑园养蚕起,最终成为了致富带头人。这个人就是朝里瑶族乡兰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成员梁正志。

  2016年,梁正志到贵州、云南进行学习野猪养殖技术同时不忘带回桑蚕技术。回到村后以每亩900元的土地租金,流转了村里50余亩土地,尝试种植桑叶。并且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动员群众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人人参与、户户受益。

  特别是2021年,依托百色市原蚕种场收购站,朝里瑶族乡兰台村实现了产业发展、合作社增效、村集体经济增高、农民增收的“多赢”。目前兰台村桑园种植面积800余亩,养蚕户超89户,全年养蚕600多张,年产鲜茧67200斤,产值235.2万元,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产业动力。

  都是桑蚕,缘何凌云县却种植出一片“绿海”?

  传统观念中,养蚕是天晴下雨都得劳动的体力活,但凌云却不走寻常路:将农业研发与传统养殖相结合,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尤其是近几年,桑蚕产业采用合作社管理、保底加分红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

  在平怀村上千亩的开阔地带,成片的桑林给山区披上“绿装”,不少村民正投身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项目,有的村屯经过改造宛若公园。“现在村里成立合作社,结合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打造‘桑叶养蚕—桑葚采摘—桑果制酒—桑枝育菌—蚕茧制丝—桑园造景’产业链。”郁再俭说。

  据了解,全县桑蚕种植已达10万余亩,仅2021年就新发展6千余亩。像平怀村有300多户村民参与种桑养蚕,全村桑园面积超过8000亩,凌云县已发展20多个,带动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桑蚕产业成为乡村振业的特色支柱产业。

  在距离桑园不远地方一个个大蚕房,则是另一番景象:已配备了小蚕供应室、桑叶消毒室、空气过滤、喷药器、照明、温度监控等,通过人工控制蚕房内环境。一个蚕房,就是一个移动的新型主体。

  冬季,这些桑叶枝干正在砍伐用来做桑枝育菌和肥料。它是桑园的配套之一,在该县政府的管理背景下,结合桑蚕产业及国内蚕茧、食用菌、肥料、桑葚酒等安全的要求,进行桑树研发、生产、销售,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这,只是桑树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而已。

  据了解,目前,在凌云注册桑蚕供应链合作社已经超过了30余家,落地建成大蚕房65800平方米,从产业链最前端的蚕茧输出、桑园造景,到桑葚酒加工、肥料加工,再到桑枝育菌等,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实现多方共赢。

  任上腾 周俊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政策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新农村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关注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地方案例]
“数字乡村”使重庆巴南踏上智慧云端
广西凌云:一个合作社激活一域经济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各地B04广西凌云:一个合作社激活一域经济 2021-12-14 2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