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除了科技、政策等层面外,还涉及传统文化层面。比如生态农业发展,我们的祖辈早已创造了一些很好的模式,稻田养鱼、桑基鱼塘、间作套种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不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过去的农业生产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农业文化遗产。
□闵庆文
谈到农业文化遗产,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实,文化遗产中本就有一些与农业密切相关的项目,比如菲律宾的梯田、欧洲的葡萄园、我国云南的哈尼梯田等,只是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中多被称为文化景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很多,如侗族大歌,里面有很多是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现四季如何生产等的内容。诸如此类的民俗、艺术与技艺,都来源于农业,并服务于农业。尽管如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体系中农业类型占比很少,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提出发掘与保护系统性的农业文化遗产,涉及经济、生物、技术、文化和景观等因素。我们在中文翻译中加上了“文化”两字,其目的就是反映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系统性的,包含了自然、文化等多重特征;它是活态性的,是生产者在继续进行着的生产活动;它是动态性的,随着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它是多功能性的,具有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休闲康养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比如哈尼梯田与普通山地梯田相比,就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结构更为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还反映了自强不息、富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它是战略性的,对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适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其中丰富的品种就成为重要的遗传资源。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就不可能“原汁原味”“修旧如旧”,而应当采取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措施。
因为要进行田野调查和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我去过很多地方,每年都有相当长的时间待在乡村。在与当地基层干部、百姓的相处中,我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们大多最初不知道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甚至也不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农村部在推进这项工作,但每每谈起祖辈留下来的品种、文化与技术,他们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通过全球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认定,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这些遗产的价值,并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剂。
到浙江青田,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当地人如数家珍地介绍稻田养鱼的好处和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对他们的影响;到内蒙古敖汉旗,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当地以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推动小米产业发展,成功步出国家级贫困县的行列;到浙江湖州,这里的桑基鱼塘历史悠久、举世闻名,虽然农业产值占比很低,但当地成功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将种桑养蚕养鱼发展为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到浙江庆元,这里是世界香菇种植的发源地,不仅可以看到当地延续了森林保育和香菇生产的理念和技术,还会欣赏到从菇农防身转变为学生课间操的传统香菇功夫,即使孩子们锻炼了身体,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在调查中,发现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处于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文化深厚的地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传承好传统文化,还要推动好经济发展,也就是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这在农业文化遗产地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比如通过稻鱼共生,不仅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实现了稻与鱼的绿色生产,而且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俗文化带动了休闲旅游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功能的拓展,提高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我认为,对农村来讲,农业、文化与生态是联系在一起的。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是一个有机整体,乡村文化依赖于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也要利用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农业和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农业文化遗产地,不仅仅生产了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还生产出了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农民们一边劳作一边唱歌,就是一种文化,他们的劳作过程甚至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喜欢去乡村体验的原因。
如今,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和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我发现,其中很少有人关注农耕文化。比如文化下乡固然很重要,但还应该引导农民去发掘传承自己的文化。在浙江省庆元县月山村,当地人自编自导的春晚精彩纷呈,每个村民都是演员,演绎的都是身边的故事,使用的道具是锅碗瓢盆和农具,几十年来越演越热闹。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摘编自《重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