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琼 刘亚雄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兜底”工程,更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切实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弱”问题,除了实行编制配备政策倾斜、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等常规动作,还应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师资培养模式。
培养本土优秀师资。本土教师生在乡村、长在乡村,能与乡村学校和乡村生活融为一体。应鼓励边远地区与师范院校深度合作,探索“高校定向招生、在校定向培养、回乡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重点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以适应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需要。
创新教师管理方式。深入探索“县管校聘”管理模式、完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推行学区内“走教”制度,实行县域内师资统筹管理与灵活调配,根据学校布局结构、每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新格局。应整合教研、培训等多部门资源,将“教学问题”“教研专题”和“培训主题”连为一体,形成合力,精准破解“教、研、训”相互脱离的“三张皮”现象,并将教研和培训重心下移到乡村边远学校,切实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新晃侗族自治县在湖南省教科院帮扶下,自2019年起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摘编自《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