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记者 贾佳
编者按:在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命重大。对标国际一流,国内最好,对乡村振兴“寿光模式”的取经学习或将带来思考与启示。
第二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暨2021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简称“菜博会”)举办期间,本报记者随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寿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前往寿光调研采访,聚焦产业振兴中的“寿光模式”。
寿光设施蔬菜面积60万亩,年产蔬菜45亿公斤,年产值超百亿元。每一分钟,就有8526公斤寿光蔬菜销往全球。寿光蔬菜产业是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产业呈集群式发展,80%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每户每年平均增收万元以上。对标国际一流,是寿光蔬菜产业雄起的姿态。姿态之下有战略布阵,寿光产业振兴的“富矿”由此而起……
面向世界的
“蔬菜之窗”
无疑,菜博会成了一扇窗,让“寿光”二字之于中国和世界的联结愈加密切。
在寿光,“蔬菜”几乎是当地人绕不开的高频词汇,每每提到时,都能从言谈中听出几分自信和骄傲来。每年4月20日到5月30日,菜博会举办之时,也是一年中前往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游客最多的时候。
“寿光蔬菜”是寿光也是山东的“金字招牌”。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近两年,菜博会仍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蔬菜领域的目光;在这背后,寿光蔬菜的产业创新和升级节奏从未被打乱。
5月31日,菜博会闭幕。据闭幕式当天成果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其间现场交易及订单贸易额达83亿元,有41.6万人次到会参观,媒体总曝光量7.1亿人次;室内外展位2000多个,吸引全国各地3万名客商前来参展参会。
记者随采访团前往菜博会。置身于展馆,就对寿光被誉为“中国设施蔬菜之乡”的说法有了直观的感受。廊架吊着的,管道栽培的,地里长出来的各种茄果,辣椒、番茄、黄瓜、南瓜以及豆类,形色各异,一步一景,眼花缭乱的,展馆共有12个,像蔬菜廊架园艺馆、蔬菜无土栽培模式馆、蔬菜前沿栽培技术集成馆、蔬菜文化艺术景观馆等,人流量尤其密集,国内外最先进的蔬菜栽培技术在这里集中展示。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种植技术方式,蔬菜与地域特色景观相融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西红柿树、空中红薯、巨人南瓜等单株高产蔬菜,来的游客忍不住直呼“神奇”。
菜博会将交流展示诉求定位于“国际”,它的创新技术展示也始终领跑于国内国际前沿。这里展示有国内外蔬菜优良品种2000多个,其中新品种300多个,管道栽培、各式水培、雾培等引进种植模式80余种,还有像智慧农业、生物组培和物联网等新技术100多项。今年,中国农科院立体营养液栽培技术、根际带电栽培技术等10多项最新技术成果,是首次通过馆展和地展形式在园区展示。
展会的“吸睛”方式每年保持创新。去年疫情期间,第21届菜博会办成了网上“菜博会”。今年,特设有“建党100周年”主题创意蔬菜文化景观专场,景观是由新鲜蔬菜搭成的;线上线下“云逛会”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图形识别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地展实景、技术模式、展商信息等内容,优化数字展馆,游客可通过菜博会官网720度全景VR“网上智慧导览系统”实景浏览逛展,也可通过数字地展、菜博云商城了解展品信息;而展会指示牌的“许诺”也彰显出寿光自信:“2022年,第二十三届菜博会,将更加丰富,特色更显明,更引人瞩目。”
菜博会带来的窗口效应是巨大的。作为一个促成贸易洽谈、成果对话、技术传输和展示窗口,它为生产商、经销商和采购商搭建起平台,不同角色和需要的人在此都能学到先进产品、模式或理念;而蔬菜产业背后,相关垂直细分领域也被带活。像2021中国(寿光)遮阳窗饰展,参展企业200家余,数量比去年增加25%,还有现代农机装备展、2021中国(寿光)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专业展会,成了菜博会内涵的延伸。此外,一系列高端学术论坛也在此举办,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签约集中举行,“会中会”、“展中展”,展现的是产业的内生动力。
“寿光模式”
在26个省落地开花
寿光是设施蔬菜发源地,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交易中心,也是全国蔬菜价格的形成中心,这些都在说明,“寿光蔬菜”已经站在国内蔬菜产业的高点上。
此行调研,采访主题聚焦“寿光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提到“寿光模式”。一次在2018年,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他肯定了农业发展的“寿光模式”;同年6月视察山东期间,又再次提及“寿光模式”。而此前,2015年6月,总书记考察贵州一座农业园区智能温控大棚时,向来自寿光的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记者在寿光蔬菜小镇举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寿光模式’座谈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寿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寿光模式”从侧重于输出产品、输出人才、输出技术,向输出标准、输出机制、输出体系方向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寿光模式”已在全国26个省份落地开花,产业振兴的市场带动力强劲,从技术创新,到生产创新、组织创新,再到产业提升、市场拓展,全国乡村振兴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得到放大。
潍坊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友祥在座谈会上解读“寿光模式”时谈到:“‘寿光模式’的新时代内涵从六个方面总结,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生产创新,三是组织创新,由这三个创新又带来了产业提升,市场拓展和品牌提升。”
“寿光模式”为“寿光蔬菜”的品牌发展作出诠释;“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又为“寿光模式”不断注入新内涵。这就不难理解,菜博会恰如一面镜子,以“模式输出”的姿态和理念办展会,从中折射了“寿光蔬菜”产业面向全国和世界开放的雄心和格局。
以标准抢占
市场话语权
“敞开门,迎进来,走出去”,“寿光蔬菜”标准化发展也保持了这样一种姿态。
记者来到寿光东斟灌村,这是一个彩椒种植专业村。村里彩椒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带动周边菜农销售彩椒1.4亿元。2019年12月,村里拿到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2020年4月,有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产品出口至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彩椒产业着实成了中国“椒”傲。
党支部书记李新生在介绍东斟灌村产业发展时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东斟灌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把全村种植户都联合起来,一起发展彩椒产业,合作社以五彩椒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主,采用“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让彩椒保持一流品质。
对标准的追求源于高品质市场的需求,在标准上占领制高点,也就占据了市场话语权。不只是东斟灌村在标准化种植中感受到了市场的成功回馈,在以村、合作社、园区为主体的寿光蔬菜产业整体发展中,以标准化促质量、做品牌,成为产业认知中的一条“准绳”。
2018年7月,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落户寿光。记者来到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中心的成立是要致力于通过全面整合各类蔬菜质量标准资源,依托寿光设施蔬菜发展经验和产业集群优势,建立蔬菜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发展模式。
抓住中心落地在此的机遇,寿光将蔬菜产业标准化发展目标做了“提档升级”:一要寻求突破,把“寿光标准”升级为“全国标准”;二要搭建高端平台,把“智力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三要加快输出,将原来的“技术输出”转变为“模式输出”。
从制定标准到输出标准,通过对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立让“寿光模式”服务全国。由此,中心成立以来,做成了几件“大事”。
一是出了一批蔬菜全产业链标准的成果。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链条,建立了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的,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启动16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02项地方标准研制工作。《设施蔬菜标准体系研究》和《寿光蔬菜国际标准研制可行性研究》,为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二是发起国家蔬菜质量标准化创新联盟,并举办权威性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高峰论坛。联盟有国内67家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参加,共同推进蔬菜全产业链标准的实施应用;论坛每年一次,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广泛交流蔬菜质量标准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育种育苗、生态农业等领域研究成果。
三是重点探索“标准输出”和“模式输出”。按照中心制定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27个试验示范基地在山东、江西、内蒙古、四川、西藏等省(区)等蔬菜主产区得到认定,山东地区全面启动了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培育工作,这些基地均在整链条地输出寿光蔬菜标准。
该中心还建设了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和分析实验室,成立有全国蔬菜感官与营养品质研发中心,这项探索填补了行业空白。该机构通过集成法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先进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展蔬菜品质感官评价与分析的技术研发,用标准数据定义“好”蔬菜。他们计划用大约3年时间逐步建立蔬菜品质认定体系,目的是根据消费者偏好和营养需求,促进源头的种苗改良。
努力打造
“中国蔬菜种业硅谷”
如今,寿光蔬菜国产种子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即便如此,仍然有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亟待攻克,寿光看到了瓶颈,但雄心依旧。2012年,寿光开始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育种育苗繁育基地。近年来,寿光将战略目标定位于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
“我们的育种研发,不仅是要做出特色,做出高品质,还要做在未来。”记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见到刘伟,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另外两个身份是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寿光市政府挂职副市长。自2017年底,他就把工作地点“放”在了寿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是2019年2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山东省潍坊市共同推动合作共建机构,同年5月启用;正式运营大约1年多时间,已建成有蔬菜分子生物、细胞工程、植保、园艺作物种苗繁育等4个实验室;有微生物组学技术、番茄遗传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生物育种、菜病综防技术等8个研发团队;有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寿光综合试验站,包括番茄、黄瓜、辣椒、甜瓜等育种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研发基地,设施栽培研发基地等。
刘伟说,研发中心的目标是对标世界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蔬菜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一流的蔬菜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双一流”是院地合作新模式下的期待。
研发中心启运以来,院地合作积极密切。院地合作模式的初衷,要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发的科技优势,结合寿光多年来显著的生产和市场优势,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蔬菜产业的“主战场”,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中心落地。
对种业基础研发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科研院校发展的全力支持,蕴藏着蔬菜产业创一流的霸气。蔬菜产业带动下,一所由寿光市兴办的民办大学潍坊科技学院迅速成长,“新农科”特色专业努力实现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和科研成果转化,致力于培养“产、学、研、转、创、用”为一体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成果颇丰。2020年,该校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共建山东省设施蔬菜创新中心,建立有省高校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省设施蔬菜分子育种实验室等10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先后选育出“潍科”系列番茄、丝瓜、苦瓜新品种等31个,新品种登记15个,申请品种权保护10个;2020年,制定山东省农业领域地方标准3项,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天潍系列”等新品种达到15个。
中国(寿光)设施蔬菜品种展已连续举办14届,是国内最大的种业盛会之一,累计展示国内外34115个品种,推选904个优良品种推广,搭建了国内外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国际蔬菜良种展示、成果转化、信息交流平台。
开放与共享的
精神“起点”
寿光蔬菜规模化种植的历史,是从冬暖式大棚的引入说起的。1989年,寿光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最先把冬暖式大棚引入寿光。17名党员干部在王乐义带领下试种成功,村民看到了用大棚种菜的希望,中国设施蔬菜大规模种植从此由寿光发端。30年多过去,寿光依然站在国内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的最前沿。
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大棚有寿光元素。在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科技园,“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是寿光智慧农业集大成的“新模本”,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规划设计,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在寿光,这样高配型的温室有很多,结合了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智能调控、智能工厂、多功能机器人等各类现代农业设备,开展生产作业和前沿试验;通过手机APP智能操控管理大棚应用正在普及,成了寿光新建大棚管理的“标配”,这些技术集成应用也正向全国传播,从冬暖式大棚技术起,此后,技术输出又经历了无土栽培技术、育种育苗技术,到融合为模式集成输出的过程。
开放与共享,寿光保持着这样一种精神姿态,而在三元朱村,记者寻到了“寿光模式”背后的精神“起点”。自冬暖式大棚在三元朱村落地开花,王乐义坚持把学到的技术向外传播。“不搞封锁,搞传播。”王乐义向当时的县委书记王伯祥表态。为了推广方便,县里专为王乐义配了一辆吉普车,这辆车当时全县只有6辆。此后两年,全县531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寿光蔬菜产业开始带动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蔬菜技术培训也在全省、全国开展。自1991年开始,三元朱村以培训班形式传播大棚种植技术,全国各地先后有10多万人次到三元朱村学习。
在三元朱村的高科技示范园寿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有每年能容纳2万人接受系统培训,内容包括育苗、栽培、采后处理、包装、运输、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在这里,不用出国,就能学习到8个国家的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
多年来,三元朱村仍然有百余名技术员常年在外,向全国各地农民无偿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江西、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因此有了寿光菜,也为当地农民送去了致富钥匙。
个人致富带动全村,全村致富带动全国,寿光蔬菜产业下的“寿光模式”因为产业振兴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记者手记】
耕地面积是有边界的,但农业产业的辐射效应是无边界的。寿光蔬菜产业崛起,崛起的并非只是一个地域品牌,也并非一系列顶尖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从打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到抢占标准市场话语权,当寿光蔬菜产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自信与世界对话,我们看到的,还有它背后的蔬菜产业核心带动能力。
个人致富带动全村,全村致富带动全国。开放与共享的姿态并非一天养成,这是寿光蔬菜自发展之初保持至今的精神内核,“寿光模式”的输出也由此而来。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带动小农户增收致富,带动当地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又以模式输出带动全省、全国,辐射能力有其强大生命力。
敞开门,迎进来,走出去,这是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应该保持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