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过去务工人员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返乡下乡趋势成为当前就业的新现象,与农民工进城成为当前我国就业的两大特点。报告显示:一方面,农民工进城仍将扩大。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8亿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30%至70%的快速发展区间,每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左右,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将要进城,特别是易地搬迁至城镇的贫困人口,有的没有完全“以业定搬、以产定迁”。转移就业工作的区域衔接协作、转移就业劳动力的保障水平和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的就业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返乡下乡趋势显现。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壮大,带动农民工返乡和高校毕业生等下乡人数增多。2018年,全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780万人。以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云南砚山县为例,共有1708名返乡创业人员创办市场主体1349个,带动就业4400多人;北京8000余名科技特派员带动农村就业12万人;贵州创建农民工创业园(点)186家,带动就业22万余人。
此次提请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同时显示:我国就业地区差异明显,人才竞争激烈,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大,失业率较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122万人,约占全国九分之一;山东2019年一季度企业用工调查数据显示,87.4%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东北地区因资源枯竭、去产能、国企改制等造成的就业压力较大,人才流失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和转移就业较多,广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451万人,乡村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8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453万人,转移就业总量达到3023万人,居全国第一位。
此外,由于全国各地人才竞争激烈,人才落户、购房等优惠政策不同,导致就业吸引力不同,欠发达地区仍然面临“引进难”“留人难”问题。同时,就业歧视问题还在一定领域存在,社会普遍关注,特别是用人单位招录未婚未育女性和残疾人意愿低而且救济渠道不顺畅的问题。伴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灵活就业、兼职等新就业模式日渐增多,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日益壮大,但相应的就业管理服务、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等还有很大完善空间。李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