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7月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及最高检的工作部署,把公益诉讼作为新时代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部署推进,切实履行公共利益代表人职责。检察机关履行公益保护职能的途径,包括诉前公告、制发检察建议、支持起诉等方式。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调查公益诉讼案件295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或公告139件,提起公益诉讼15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5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0件)。
其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共立案调查公益诉讼案件148件,发出民事诉前公告3件、行政诉前检察建议53件,提起公益诉讼8件,向污染企业和个人索赔环境损害赔偿金、治理恢复费用共计约为860万余元。其主要特点一是助推长江大保护。高度关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办理涉长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6件。发挥长三角龙头作用,推动沪苏浙皖检察机关建立长三角公益诉讼办案协同机制。二是推动解决城市环保难点痛点问题。聚焦违法填埋垃圾、黑臭水体、危废倾倒等突出问题,加大公益诉讼办案力度,督促相关单位清除违法填埋的各类生活垃圾7625.5吨,督促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166.76吨,恢复受污染的土壤325.6亩,关停和整治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7家。浦东新区检察机关针对区域内三镇违规堆放渣土和生活垃圾问题,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行政机关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2个月内将垃圾、渣土全部清理完毕,并对土地进行平整和补种绿化。三是强化城市生态资源保护。妥善办理非法捕鱼、非法捕杀鸟类、非法占用农用地等案件,开展河道治理专项行动。崇明检察机关首创生态检察官派驻河长办制度,实现水环境治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定期研判,促进河长制落实,积极服务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为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上海贡献检察力量。
此外,公益诉讼还聚焦食药品领域,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着眼城市精细化管理,探索标准之诉、制度之诉;有效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多方位建章立制,强化公益诉讼制度保障。
近日,最高检在上海召开首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论坛,并即将下发《关于长江经济带检察机关办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案件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上海市检察机关将以此为契机,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和最高检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奋力开创新时代公益诉讼工作新局面,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检察贡献。
[链接]
首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论坛在上海举行
首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邱学强强调,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领导有关指示要求,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夯实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治责任和检察责任。
上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本才,浙江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宇等长江经济带11省市检察院代表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和经验交流。国家发改委、司法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长江经济带区域的17位全国人大代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最高检相关内设机构负责人、全国省级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